国内钠离子电池赛道升温 200+企业开启赛道“搏杀季”
今年以来,钠电池产业链各环节量产产能均有不同程度落地,钠电应用项目也取得越来越多的突破性进展,不断推动钠离子电池加速迈向规模化应用。
装车加速,国内钠离子电池赛道升温
两轮车领域,今年3月,雅迪科技集团携手旗下华宇钠电新能源,发布雅迪·华宇第一代钠离子电池“极钠1号”,以及首款装配钠离子电池的两轮电动车“极钠S9”;8月,华阳集团与新日公司合作生产的全球首批商业化钠离子电池电动两轮车发布;10月,华钠芯能完成100组电动两轮车钠电池组订单交付科达新能源。
储能领域,今年3月,世界首个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项目于江苏常州启用,储能容量30kW/100kWh;10月,国电投总投资50亿元的新型钠离子电池及储能项目签约落地无锡;比亚迪、鹏辉能源等企业配套的钠电池示范项目纷纷落地……
乘用车领域,今年6月,江铃汽车与孚能科技共同合作开发的钠电池车型、奇瑞汽车与宁德时代共同合作开发的钠电池车型,均入选国家工信部第372批新车公告;4月,宁德时代宣布其钠离子电池将首发落地奇瑞车型;2月,中科海钠联合江淮集团,推出国内首台钠离子电池试验车——思皓EX10花仙子A00级新能源乘用车。
基于钠电池在低速交通、储能等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且受到政府青睐与资本市场追捧,我国钠电池完整的产业链正加速形成。产业链完善与企业扩产形成共振,将进一步催热钠电池赛道。
据电池中国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宁德时代、孚能科技、比亚迪、中科海钠、传艺科技、钠创新能源、众钠能源、立方新能源、鹏辉能源、派能科技、华宇钠电新能源、中比新能源等,超200家企业竞逐钠电池赛道。
产业化风口来临
据浙商证券预计,2025年我国钠电需求总量将达到88GWh,2030年钠电需求将达到378GWh。《中国钠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也预测:2030年钠离子电池的实际出货量将达347.0GWh,届时最大的应用领域将是储能。
业界普遍认为,钠离子电池大规模市场化应用势在必行。原因在于:一方面发展钠离子电池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内钠资源储量丰富,降低过度依赖单一供应链的风险,能有效解决锂离子电池“卡脖子”难题;另一方面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度高,90%以上工艺设备可通用,且在性能方面兼具安全性、低温、快充性能等优势,未来能更好满足细分市场差异化和多元化需求。
钠离子电池与同类技术对比来看,相较于铅酸电池,在能量密度、循环次数、成本等方面均具有优势,有望率先替代铅酸电池,应用于电动两轮车等细分市场;相较于磷酸铁锂电池,在原材料成本、安全性、低温表现等方面具有优势,或将对磷酸铁锂电池形成部分替代,率先打开储能场景的应用空间,并逐步切入A00级、A0级等纯电动汽车市场。
我国钠离子电池研发应用进程与其他国家对比来看,已走在世界前列。专利布局方面,截至去年年底,全球钠离子电池领域有效专利总计为9862项,其中5486项来自中国,占比约为56%。我国在正极材料专利布局方面同样领先,如中科海钠掌握铜基层状氧化物核心专利,已在中国、日本、美国、欧盟获得授权。
产能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多家企业已规划GWh级别产能,如传艺钠电目前已具备4.5GWh产能;中科海钠2023年阜阳产线计划扩产至3-5GWh;孚能科技已将其赣州工厂部分三元电池产能改造为钠离子电池产能,具备量产条件。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钠离子电池规划产能超120GWh。
资本投入方面,我国钠离子电池行业不断斩获资本青睐,据统计,2022年我国钠离子电池产业链投融资总额约为200亿元;今年1-7月,已超过500亿元。在产业端和资本端的双重加持下,我国钠离子电池已初步形成产业化。
仍需在技术、成本、产业链等方面不断改善
虽然钠电产业化元年已至,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产业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在核心技术路线未定、供应链准备不充分、生产工艺不成熟、规模效应缺乏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钠电池成本优势暂未显现;另一方面,当前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偏低(100Wh/kg-150Wh/kg)、循环性能较差(约2000次)等问题,也对其商业化应用场景的拓展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全产业链协同合作,进行持续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