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蓄电池研究所主办

业务范围:蓄电池检测、标准制定、《蓄电池》杂志、信息化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联系电话:

新闻中心

description
锂矿企业“走出去”,风险管理要跟上

近期,赣锋锂业旗下子公司在墨西哥的锂矿特许开采权被取消,天齐锂业在智利锂资源布局也遇波折,锂矿企业“出海”接连受阻。由于我国锂资源品位偏低、开采难度较大,且开采管理严格、近年开采锂矿尚未完全投产,国内锂资源利用率偏低,总体对外依存度较高。随着全球锂矿开发持续推进,我国碳酸锂供需将呈现怎样的格局?  锂资源在自然界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其中卤水型包括盐湖卤水、地热卤水等,硬岩型包括如锂辉石、锂云母、磷锂铝石等,黏土型包括锂黏土等。盐湖卤水、锂辉石与锂云母为锂资源的三大主要类型,已实现工业化开采冶炼,合计探明储量约占全球总储量九成以上。  “全球锂资源集中分布在南美洲及澳大利亚。2023年,全球锂资源储量共计2800万吨,其中智利锂资源储量930万吨,占全球总储量的33%;澳大利亚锂资源储量620万吨,占比22%;阿根廷锂资源储量为360万吨,占比13%;中国锂资源储量为300万吨,占比约11%。”广州期货碳酸锂分析师汤树彬向《中国能源报》记者介绍。  富宝锂电网锂盐分析师刘晓敏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2023年国内锂盐产量67万吨LCE中,16%来自国内盐湖,15%来自国内云母,3%来自国内辉石,只有极少锂盐厂原料的自供率达到100%。“2023年,海外进口锂矿647万吨,同比增加35%。”  为提高矿石自供率,国内企业“出海”布局是必然选择。  汤树彬表示,国内企业赴海外开发锂矿,一般采用参股或者并购目标企业的形式。不过,海外矿山运营受当地宏观环境、法律法规、行业政策、汇率等因素影响较大,海外锂资源开发面临诸多挑战。  在能源转型和技术创新背景下,锂资源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立法、政策指导、国有化、限制外资参与、强化环保法规等方式,对锂资源进行管理和保护。对此,刘晓敏表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锂矿投资项目虽然遇到包括政策影响在内的障碍,但目前看锂矿需求仍保持增长。在投资或买入矿权受阻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在价格低位时进行锂矿储备的配置。2023年下半年开始,锂矿库存有累库趋势,今年上半年锂矿进口环比增加31%,据富宝锂电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国内锂辉石库存6.3个月。”  “当前,新能源汽车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且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政策持续支持以及市场认知度提升,新能源汽车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刘晓敏分析,也正是由于看到未来2—3年后的机遇,国内企业才会选择在周期性下跌的时期,坚持“走出去”。“从未来5年的锂资源释放预期来看,我国锂资源产量难有较大增幅,增量较大的还是在南美及澳大利亚。随着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废旧锂电池的回收利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锂电回收业务。”  对于未来的锂资源开发,汤树彬认为,一方面,随着国内提锂技术进步、锂矿资源开发、锂矿产能释放,我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有望下降;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锂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性,避免产能盲目扩张导致资源浪费,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用市场化手段有序调控和开发国内锂资源。  汤树彬还表示,在海外锂资源开发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企业将更加迫切需要进行相关风险的管理。  “碳酸锂期货上市以来,成交、持仓规模稳步扩大,期现货价格相关性较高,充分反映现货市场供需,也为产业企业交割需求提供了充分保障。期货价格具有公开、透明、连续等优势,可以较为客观真实、及时充分地反映市场远期预期,有助于企业合理地进行产品销售定价、调整生产计划、布局产业投资。碳酸锂期货工具能引导更多资本要素参与到锂行业发展中,为实体企业提供主动管理风险的渠道,并提前锁定国内外资源开发和整合收益,实现新能源产业保供稳价的风险闭环管理。”汤树彬表示。

作者: 记者 林水静 来源:中国能源报
description
433家电池工厂数据背后的产能过剩真相

进入2024年后,关于锂电池产能过剩的讨论越来越多,多个锂电池相关项目缩减规模、暂停建设、终止投资,锂电池重点企业2024年一季度的财报也表明这个行业正在收缩。  宁德时代(300750.SZ)、亿纬锂能(300014.SZ)、孚能科技(688567.SH)三家电池企业2024年一季报都出现营收同比下滑,三家企业均是2021年以来首次出现季度营收同比下滑,亿纬锂能更是有财报数据以来季度营收首次同比下滑。国轩高科(002074.SZ)、欣旺达(300207.SZ)虽然收入同比增长,但增速只有个位数百分比,和此前普遍两位数百分比甚至翻倍增长相比,也是大幅下滑。  此外,锂电行业的重要设备供应商先导智能(300450.SZ),其2024年一季度营收仅同比增长1.14%,自2015年上市以来,除2020年上半年两个季度因疫情影响收入增速跌至个位数百分比,2024年一季度是首次出现单季营收同比增速仅有个位数百分比。  关键设备供应商的营收增速大幅降低代表整个行业对新设备的需求在降低,整个电池行业放慢了投建新产能的步伐,对产能过剩的担忧开始变成了保守的行动。  但是对电池产能过剩这一问题的讨论长期停留在简单定性层面,将所有电池企业宣布的规划产能和预测的市场需求简单比大小之后得出产能严重过剩的结论,这种比较和电池产业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因为对电池生产来说,纸面产能和实际产能很多时候存在巨大偏差。  规划中的产能会因为资金、预期收益率、审批等诸多问题无法兑现,比如LG新能源在6月28日宣布暂停美国亚利桑那州储能电池工厂的建设;松下取消挪威电池工厂计划;BritishVolt公司取消加拿大电池工厂;德国BMZ电池取消德国工厂计划;蜂巢能源取消德国第二工厂计划,仅上述取消项目的规划产能合计就达150GWh以上。  在电池上游领域的正负极、电解液、结构件等环节,寒锐钴业、中元股份、新宙邦、多氟多、震裕科技等诸多企业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公告终止、缩减了部分投资计划。另外还需要根据建设进度,产能兑现的时间节点计算相应时间的实际产能,这样才能尽量接近产能过剩的真相。  最近我们获取了一份Global Battery Factory Database(全球电池工厂数据库文件,下称GBFD),该数据库从2022年开始被电池领域专业机构Volta基金会在一年一度的电池报告中引用,该电池报告是电池行业中最重要的年度报告之一。  这份数据库文件记录了436家电池工厂的信息,刨除其中已经确定取消的三家工厂,剩下433家电池工厂的详细信息包括建设方、所在地、项目进度、规划产能、2023年—2030年的产能节点、电池材料类型、封装类型等。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将最大程度接近电池产能过剩的真相中国主导电池产能,欧洲新建最积极  在基本情况梳理中,可得出以下关键结论:  1.中国的确在电池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铁锂材料电池的制造上,中国企业拥有垄断优势,全部177家铁锂电池工厂中有150家位于中国大陆,占比85%,加上同样会生产铁锂电池的混合及其他工厂数字之后,位于中国大陆的工厂占比依然高达78%。  2.欧洲新建电池工厂最为积极。欧洲在建工厂数量甚至超过中国大陆,成为在建电池工厂最多的区域,同时欧洲也是计划工厂数占比最少的区域。欧洲的运营、在建、计划工厂的占比分别为56%、30%、14%,是相对健康的分布。  和欧洲相比,中国大陆、北美的计划项目均超过在建项目,这些尚未开建的电池工厂在当前的电池产能收缩周期存在巨大不确定性,这就导致中国大陆和北美地区未来的电池产能存在被高估的风险。  3.单一工厂规划产能方面,最为关键的发现是中国大陆的253家工厂中,10GWh以下产能的占比40%,除中国大陆的亚洲其他地区的59家工厂中,10GWh以下产能的工厂占比61%,而欧洲、北美的10GWh产能以下的工厂占比只有27%和26%。  这主要是因为整个亚洲的电池工厂建设启动较早,2018年前上一波锂电池扩张周期时,单线产能1GWh已经是先进水平,当时建设的电池工厂规划产能不可能超过10GWh。2020年锂电池开始进入又一轮扩张周期时,单线产能2GWh、4GWh是主流水平,6GWh已经是先进水平,当时整个亚洲地区投建的大量工厂都是这种类型,规划产能大多在8GWh-12GWh,而当时欧洲、北美尚未进入电池扩张周期。  等到2022年,欧洲、北美开始大量规划电池工厂时,单线产能的主流水平已经是6GWh、8GWh,超过10GWh的单线产能也开始出现,此时规划的电池工厂,产能规模少则20GWh,多则上百GWh,40GWh-50GWh是这一轮电池工厂的主流规划水平。  这些10GWh以下产能的电池工厂很快将面临淘汰压力,中国大陆10GWh以下产能的工厂总产能超300GWh,全球10GWh以下产能的工厂总产能超400GWh,这些产能今明两年在亚洲地区就将面临巨大的退出压力,未来两到三年在全球也将面临退出压力。  中国工信部6月发布了最新的《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自2024年6月20日起实施,取代了之前的《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工信部将定期公告符合规范的企业名单。在这份最新的引导性文件中,已经明确上一年产能利用率不足50%的企业不予申报。  该规范条件还给出了最新的电池产品技术规范,多位电池企业人士均表示,这些新的技术规范对于现在排在前20的电池企业完全不是问题,规定的技术指标就是当前主流水平,但是对于2020年以前建设的电池工厂,满足这些技术规范就非常困难,特别是单位产品能耗要求,产能规模小、产能利用率低的企业很难达标。  更多大规模先进工厂的陆续投产,新的行业规范条件的实施,都意味着中国即将进入电池落后产能的淘汰周期,但落后产能淘汰往往伴随着低价冲击市场的现象,比如2023年下半年就已经出现低价电池冲击储能市场的情况,当时的中标价格只能勉强覆盖原材料成本,完全无法覆盖生产成本,但这种只求拿回原材料成本的低价冲击行为经常会出现在面临淘汰压力的企业身上。  为了最大可能减小低价冲击给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新的行业规范条件将通过技术、能耗、产能利用率等门槛引导出清落后产能,缩短出清周期,尽快让市场恢复正常状态。2025年过剩压力最大  研究产能过剩问题,远期产能和远期市场需求的比较其实意义不大,因为不论是远期产能规划还是远期市场预测,都容易大幅偏离实际值,研究两三年内的可兑现产能更有实际意义。  根据GBFD数据库,2023年全球总产能2017GWh,中国大陆总产能1290GWh,而根据EVTank数据,2023年全球电池出货量1202GWh,根据工信部数据,2023年中国锂电池产量940GWh。按照上述数据计算,2023年中国的锂电池产能利用率73%,全球锂电池产能利用率60%。  虽然这两个产能利用率不能算高度景气,但距离产能利用率低于50%的严重过剩尚有差距。2024年和2025年中国大陆的兑现产能增长分别为13%和15%,增长较明显的是全球的兑现产能,2024年增长29%,2025年增长39%。  和产能增长相比,2024年中国锂电池市场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维持30%以上增速,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动力及其他电池产量430GWh,同比增长36.9%,销量403GWh,同比增长40.3%,产能过剩的程度和2023年相比并没有进一步恶化。  出现问题的是全球锂电池市场,由于欧美电动车市场降温,全球锂电池市场的需求不及预期,而这两年全球电池工厂兑现产能增速明显,这导致全球锂电池产能过剩风险增加,也是近期引发担忧情绪的主要原因。  其中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根据Volta基金会的2023年度电池报告,2023年在亚洲地区建设电池工厂的成本是每GWh产能5500万欧元,而北美为1亿欧元,欧洲为1.06亿欧元。  更低的建设成本,更高的产能利用率,让亚洲,特别是中国大陆的锂电池在成本上优势巨大,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2024年1月—4月,中国磷酸铁锂电池均价已经低至53美元/KWh,而国际铁锂电池加权平均价格2023年底刚刚跌破100美元/KWh,刨除中国电池价格影响后,海外市场电池价格几乎高出中国大陆一倍。  虽然海外企业都在强调安全第一,成本第二,加强供应链本地化,但当成本差出一倍的时候,在成本和安全的天平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就不一定了。比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补贴条款中关键原材料不得来自敏感实体的规定,就对负极材料开出了豁免条款,使用来自中国的负极材料不会影响相关电池产品获得补贴。  除了产能的地区分布,不同规模的工厂分布同样值得研究。全球电池产能的绝对主力一直是20GWh-50GWh规模的工厂。这主要是因为不论上一代产线,还是现在的新产线,都有大量项目的规划产能定在这一区间。  上一代4GWh-6GWh单线产能的生产线,同时设置6—8条产线的大型工厂,总产能是20GWh-50GWh。现在最新的10GWh以上单线产能的生产线,设置2—4条产线的标准型工厂,总产能也是20GWh-50GWh。  从建设速度和灵活性上考虑,现在新建的电池工厂项目大多选择2—4条产线的规模,这样在资本、人力、物流方面的压力更为可控。同时当单线产能超过10GWh之后,继续提升单线产能带来的收益开始降低,因为进一步提升单线产能需要对制造设备进行突破性的改进,成本不降反增。  所以当前新建电池工厂的主流设计就是单线产能10GWh左右、规划总产能20GWh-50GWh之间的工厂。而第二主流的产能规模是50GWh-100GWh等级。规划产能超过100GWh的巨型项目其实在整体产能中占比并不高。  关于产能还有一个重要发现,数据库预测2026年电池产能将出现暴涨。暴涨的产能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2026年比2025年的兑现产能暴增84%,而从2027年开始,每年的兑现产能增幅仅有个位数百分比。这种数据显然不正常,很多计划2026年投产的工厂全部产能被预测直接归在2026年,而不是按照实际投产周期逐年释放。  另外中国大陆2026年比2025年新增的1416GWh产能中,超过一半来自尚未开建的计划项目和尚未运营的在建项目,这些项目的产能都还存在调整空间。特别是尚未开建的计划项目,其投产高峰就是2026年,2025年这些计划项目的兑现产能仅有43.5GWh,2026年就暴涨至614.2GWh,这些产能最终能实际落地的不会很多,如果是2026年投产,2024年就必须开建,在当前的锂电池市场环境下,大规模开建数百GWh的新建工厂完全不现实,且工信部的《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已经明确不支持单纯扩大产能的项目。  仔细观察全球的产能兑现节点,可以发现电池产能过剩压力最大的时间大概率是2025年。因为全球产能2025年将比2024年增长超1000GWh,其中增长主力来自欧美,欧洲新增308GWh,北美新增398GWh。由于欧美的电池工厂建设进度较慢,这些预计2025年新增的产能现在都已在建设中期,如果暂停或取消损失巨大,所以这1000GWh的新增产能中将有相当一部分真正投产。  不过欧美这些计划2025年投产的项目也存在延期可能,放缓投资节奏,延缓建设进度,将投产时间延后一到两年,以躲过目前这轮收缩周期,这是欧美这些在建工厂最有可能选择的方案。  所以从产能兑现的时间节点上判断,2025年及之前计划投产的项目,目前不太可能取消,因为前期投入可能已经过半,但大概率会延期,以躲避收缩周期,减轻产能过剩压力。而2026年之后计划投产的项目,因为其中的主要增量来自中国大陆,这些项目中的大部分尚未开建,因此搁置、暂停、取消的损失可控,最终真正投产的比例不会太高。产能过剩未来两到三年会长期存在,但并不会达到过剩数倍的严重程度。真正的过剩风险来自技术路线  其实电池产能过剩最大的危险并非来自实际产能大于市场需求,而是技术迭代的速度可能比想象中更快,也就是半固态、固态电池技术的提速。  在2024年5月底召开的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大会第二天的新体系电池论坛中,近一半的发言嘉宾提到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新体系电池研发当中的价值,对于新材料的开发,控制模式的改进,充放电策略的优化,电池状态的监测等诸多方面,人工智能和大模型都开始在研发中发挥重大作用,有很大希望加速新体系电池的研发和应用进度。  以半固态电池和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体系电池对现有电池的冲击是谁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不过和很多人担忧的不同,真正对现有电池行业冲击更大的并非性能翻倍的全固态电池,而是性能优势并不明显的半固态电池,因为半固态电池形成规模之后,相比现有的三元锂电池,其成本相当,甚至因为稀有金属用量更少,还会拥有一定成本优势。  一种产品想要大规模应用,成本就是最优先指标,性能优势巨大的全固态电池短期内几乎没有希望把成本降到大众能接受的程度,所以其应用场景将集中在电动飞行器,包括低空载人飞行器和无人飞行器,还有电动船舶,超跑、赛车级别的超高性能电动车这些高价值领域。  同时铁锂电池技术最近几年在中国企业的推动下不断提升。磷酸锰铁锂等新材料的应用,CTP、CTB等电池成组技术的发展都让铁锂电池的性能不断突破极限,已经可以达到单次充电续航1000公里,充电10分钟补充续航里程200公里以上的高性能,最大短板低温性能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步,而成本、循环寿命、安全性方面还保持了铁锂电池的固有优势。  中国市场2024年上半年铁锂电池销量302.1GWh,占比70.2%,同比增长41.3%,三元系电池销量126.9GWh,占比29.5%,同比增长27.1%。铁锂电池是中国市场的绝对主流,而在锂电池领域,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的风向标市场,从2023年开始,欧美很多车企都开始启动搭载铁锂电池的适配工作。  在新体系电池和铁锂电池的上下挤压下,三元系电池只能在高端市场寻找空间,高性能的高镍三元配合多种安全技术、半固态技术等,形成高安全、高性能的动力电池系列,在部分高性能豪华车上占据一席之地,而能量密度相对较低的三元系电池必将被铁锂电池全面取代。  未来的电池市场大概率将形成铁锂电池和新体系电池高低搭配的两大主力类型,三元系可以保有部分高端市场份额,但普通三元已经没有市场空间,所以过剩风险最大的是普通三元系电池的产能。    从表4表5所列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占据着铁锂电池的绝对优势,不论是欧美还是日韩电池企业,都早早放弃了铁锂技术路线,以至于现在就算想建厂也有心无力,想建铁锂产能只能依赖中国企业,比如远景动力西班牙工厂、国轩高科德国工厂、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福特-宁德美国工厂等,都是中国企业在欧美建设的铁锂电池工厂。  而表中欧美地区2025年之后计划投产的三元系电池产能大概率会停留在纸面上,很难真正投产,另外2025年之前三元系产能中,只要生产设备尚未安装,就存在改为铁锂产能的空间,当然前提是该项目有中国电池企业参与。

作者: 尹路 来源:财经杂志
description
DOD、SOC、SOH是啥?一文深入剖析储能电池核心技术参数!

储能电池作为电化学储能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核心技术参数对于评估其性能、安全性及使用寿命至关重要。以下是对储能电池核心技术参数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的解读:  01-容量参数 /  电池容量(Ah/kWh)  定义:  电池容量是指电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储存或释放的电能总量,通常以安时(Ah)或千瓦时(kWh)为单位。例如,48V100Ah的电池表示其容量为4.8kWh(即48V×100Ah=4800Wh)。  分类:  电池容量可分为实际容量、理论容量与额定容量。理论容量代表最理想状态下的电池容量;额定容量是设备上标明的在额定工作条件下能长期持续工作的容量;实际容量则受多种因素影响,通常小于额定容量。02-电压参数 /  额定电压(V)  定义:  储能电池的额定电压是指其设计或标称的工作电压,通常以伏特(V)为单位。不同类型的储能电池具有不同的额定电压,如锂离子电池一般为3.6V/3.7V。  组合方式:  储能电池模组由单体电芯通过并串联而成,并联增加容量但电压不变,串联则电压倍增但容量不变。03-充放电性能参数 /  充放电倍率(C)  定义:  充放电倍率是衡量电池充放电能力快慢的指标,其单位通常为C。充放电倍率等于充放电电流除以额定容量。例如,额定容量为100Ah的电池用15A放电时,其放电倍率为0.15C。  影响:  充放电倍率直接影响电池的连续电流和峰值电流能力,从而影响电池在快速充放电场景下的性能表现。04-状态参数 /  1、放电深度(DOD)  定义:  放电深度是指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放出的电量占其额定容量的百分比。从电池的上限电压开始放电到下限电压放电终止,所有放出的电量定义为100%DOD。  作用:  放电深度越深,电池的循环寿命通常越短。因此,在实际使用中需要合理控制放电深度以延长电池寿命。  2、荷电状态(SOC)  定义:  荷电状态表示电池剩余电量占其额定容量的百分比。SOC为0表示电池完全放电完毕,SOC为100%表示电池完全充满电。  作用:  SOC是电池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参数之一,用于实时反映电池的剩余电量和工作状态。  3、电池健康状态(SOH)  定义:  电池健康状态是指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其性能参数与标称参数的比值。根据IEEE标准,当电池充满电时的容量低于额定容量的80%时,通常认为电池健康状态较差需要更换。  作用:  SOH是评估电池老化程度和剩余使用寿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监测SOH可以及时发现电池性能下降的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  综上所述,储能电池的核心技术参数包括容量参数(如Ah/kWh)、电压参数(如额定电压V)、充放电性能参数(如充放电倍率C)以及状态参数(如放电深度DOD、荷电状态SOC和电池健康状态SOH)等。这些参数共同构成了评估储能电池性能和使用寿命的重要指标体系。

作者: 中国·蓄电池 来源:中能科技
description
美国301关税或引发本土制造储能电池供不应求,削弱中国电池竞争力

市场背景  2024年5月14日,拜登总统宣布对中国加征301关税。两天后,美国国税局和美国财政部发布关于满足本地化率额外税收抵免资格的新指南。  对此,伍德麦肯兹全球储能团队就储能系统供应链相关方在当前的成本和政策趋势下,将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发表以下主要观点:01  我们预计,自2026年起,已宣布的关税将导致储能系统成本增加6%-16%。具体影响取决于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属于供应链的哪个环节——与进口电池舱相比,进口电池产生的系统级影响更小。尽管如此,我们预计已宣告关税在储能系统部署方面引发的变化极小。非中国进口产品基本上不受影响。02  美国制造的电池需要满足电网级储能的本地化率要求,但也有一些情况例外。供应商正尝试结合使用国产和进口产品(包括混合使用国产和进口电芯),以最低成本满足资格要求。我们预计,符合本地化率要求的项目将采用中国电芯,尽管只是短期内如此。03  美国储能系统将于2026年具备与中国储能系统在成本方面一较高下的能力,不过这取决于中国制造商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承担更高关税,以及储能项目开发商将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第45X条的先进制造业生产税收抵免(AMPC)政策和本地化率额外税收抵免政策获利。04  通过结合使用美国制造和非美国制造电池,美国制造产能有可能让美国所有储能系统项目都满足本地化率要求。但我们预计,某些项目会因国产电池供应的竞争而无法满足该要求。在AMPC补贴和2026年关税生效的影响下,我们预计美国电池的价格将比中国电池低5%-10%。同时,混合使用电池也会对系统带来挑战,如组装、运维和成本挑战等。因此,储能开发商可能会选择完全使用美国电池来降低项目成本和供应链风险,从而导致美国电池紧缺。05  基于成本预期、政策预期和经营理念的考量,各供应商将采取不同的战略。部分开发商和集成商着重强化与中国制造商之间的关系,认为即使在2026年之后,中国制造商仍具有成本竞争力;而其他开发商和集成商目前正在东南亚和美国实施业务多样化战略。

作者: 中国·蓄电池 来源:伍德麦肯兹
description
314Ah电芯量产:一场加速淘汰赛

一场围绕314Ah电芯量产的竞赛,正在全面开启。而这场竞赛将进一步加剧行业分化。  当下,314Ah电芯的市场需求全面放量,集采订单越来越多。各大电芯厂商也争相提升314Ah产能。  背后原因不难理解。  降本增效是能源行业绝对命题。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就是谁能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谁就拥有更高的市占率。  这也是为什么,围绕度电成本,光伏行业上演了一场长达数年的大尺寸之争,N型对P型实现全面替代。  同样是20尺柜,采用314Ah电芯,系统容量可以提升到5MWh,相比采用280Ah电芯的3MWh系统,具有更高性价比。图片来源:现场拍摄  极度内卷的市场环境,价格战一轮高过一轮,直接推动了314Ah量产落地。即使280Ah电芯的大规模应用还没多久。  280Ah算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大电芯。如果从2022年开始算起,至今也才应用2年多。按照行业人士的话来说:“280Ah也够用。而且,经过几年的量产,稳定性更好。”  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由于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战激烈,电芯产业全面承压,行业分化加剧——头部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二三线企业亏损运行。  大电芯的研发及量产,进一步推高了竞争的壁垒,将加剧行业分化,提升行业出清速度。越来越火的314Ah电芯  当下,由于度电成本更低,314Ah电芯的市场需求全面放量。  7月2日,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发布电芯集采公告。此次集采共计采购14.54GWh,其中涵盖50Ah、100Ah、280Ah、314Ah四种规格。其中,314Ah电芯总计采购容量为11.1GWh,占比达到76%。  更早时候,5月24日,国能信控发布2024年国能信控本部承揽设备类磷酸铁锂电池框架招标,总规模4.35GWh,采购分三个标段,包含0.5C、1C的280Ah电芯以及0.5C 314Ah电芯。  三个标段中,314Ah的份额合计占比超过73%。  6月底,上述集采开标,瑞浦兰钧、宁德时代、中创新航、海辰储能四家企业入围。  不仅是集采,自去年以来,314Ah电芯及5MWh系统已经在项目中大量落地应用。  其中,已经投运的比较大的项目,包括山东东营津辉500MW/1000MWh(一期)项目、江苏华电灌云200MW/400MWh项目、浙江金华武义200MW/400MWh电网侧储能项目等。图片来源:东营能源集团官方微信  据统计,2024上半年,源网侧储能(锂离子储能)项目中,314Ah电芯渗透率达到了约9.7%。  受业主需求驱动,电芯企业也在快速提升314Ah电芯的产能。  通过与电芯企业工作人员沟通,我们了解到:目前,宁德时代314Ah电芯出货量已经达到数GWh;海辰储能314Ah电芯出货量超过1GWh;瑞浦兰钧也在提升314Ah电芯产能,7-8月份产能将大幅提升。  今年6月底,中创新航副总裁王小强表示,目前,其314Ah电芯的单月出货量已经将近3GWh,6月份的出货量甚至会超过3GWh。  急吼吼地,314Ah电芯量产竞赛全面开启。外壳尺寸与280相同是可以快速量产的先天条件。  314Ah电芯将快速大规模落地已经没有疑义,但有关它的争议依然存在。最大的莫过于稳定性。  一款电芯要投放到市场,需要经常长时间的检测。在国内,电科院是最权威、最严格的检测机构。测试周期至少在半年以上。  宁德时代是314Ah电芯的定义者,最先通过测试。去年8月份,其发布了5MWh Enter D储能预制舱量产交付的消息,这也意味着314Ah电芯的量产。  这样来看,宁王在314Ah电芯上的量产时间还不到1年。其他电芯厂商通过测试和量产的时间都要更晚。而电芯的一大特征就是,量产越久,性能才能得到更充分地验证,稳定性和一致性也越好。产能布局及产量能力影响企业市场表现  电芯厂争相上马314Ah产能,是在抢抓产品迭代的窗口期,押注下一轮机遇。  一款产品的布局及其产能准备,足以影响企业的市场表现,特别是在市场高速增长的时期。280Ah电芯就是鲜活的例证。  2022年,全球范围内储能市场爆发,曾经出现一芯难求的情况。适用于大储的280Ah电芯更是紧俏。  作为280Ah电芯的定义者,当时,宁德时代具备最强的量产能力,自然吃到了市场爆发的红利。也奠定了自身在整个储能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如果说,宁德时代的表现是情理之中,那么亿纬锂能的突围更能进一步说明产品量产能力的重要性。  由于前瞻性的布局,2022年以来,亿纬锂能是宁德时代以外,为数不多的具备280Ah量产能力的电芯企业,也是在储能电芯产能上布局较早的企业。  据调查,2022年亿纬锂能的储能电池出货占比就达到了53%-55%。而彼时其他电池厂的储能占比还处在10%-20%之间。2023年上半年,亿纬锂能的储能电池出货占比进一步提升,达到了48%-51%。  根据Infolink的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在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排名中,亿纬锂能已经跻身第二。宁德时代位列第一。第三至第十别是瑞浦兰钧、比亚迪、海辰储能、中创新航、三星SDI、国轩高科、鹏辉能源、远景动力等。图片来源:Infolink  产品布局影响企业的市场表现,还体现在温控系统的迭代中。  2023年,在国内市场排名中,金风科技大幅跃升。与一位来自其内部的人士沟通时,对方表示,其中一个原因是较早的推出液冷产品。“2023年下半年,招投标中,温控系统几乎都要求是液冷。”  产品布局及产能领先,意味着可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跑到头部,就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规模化创造优势显而易见:一是可以带来更低的成本;二是有利于提升电芯产品的稳定性、一致性和良品率。这些都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  正是因为新产品的定义及量产能力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市场表现,围绕降本增效的终极命题,各大电芯厂商已经拉开了500-600Ah以上电芯的大容量竞赛,并推出6MWh以上的系统。  谁能定义下一代电芯,并率先具备量产能力,谁就可能抢到下一轮市场先机。还有多少企业跟得上迭代竞赛  产品迭代加快,有的企业能够跟上节奏,有的则可能被甩下。  如果以产品划分周期,经过280Ah这一轮周期的竞争,行业分化已经显现。  从行业人士处,我们了解到,目前,亿纬储能电芯非常火爆。行业人士开玩笑,这几个月,亿纬储能的产线可能都要冒火星子了。  还有行业人士透露,亿纬电芯正在酝酿涨价,大概是2分钱,因为材料成本上涨。“在市场对价格如此敏感的当下,亿纬之所以敢尝试调价,还是因为产品卖得好。”  宁德时代的话语权更大。目前,储能电芯价格普遍在0.32-0.33元/Wh,逼近0.3元/Wh关口。业内人士透露,宁德时代价格一直比较坚挺,在4毛钱/Wh,还是供不应求。  瑞浦兰钧也处于满产满销的状态。图片来源:瑞浦兰钧ESG报告  竞争的深化也将加剧行业分化。竞争的维度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客户要求日益提高。  以上述中国电气装备的电芯集采为例,明确提出:电芯品牌原厂年产能不低于5GWh,具有2022年1月1日起至应答截止日不小于0.2GWh的314Ah电芯供货业绩。  其中还提到,314Ah电芯采购资质要求中,电芯品牌原厂年产能不低于2GWh。图片来源:中国电气装备集团集采公告文件  来自某头部储能电芯企业内部人士透露,现在,客户在电芯采购上,已经不像过去那样随行就市,更倾向于长期稳定的合作。  具体到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单体电站规模越来越大,对企业量产交付能力要求提高;二是客户越来越看重售后服务能力,特别是海外客户。  竞争难度提升,另一方面,由于价格战激烈,行业全面承压,大多数企业挣扎在亏损的边缘,这还考验企业的资金弹药储备。网络上流传的亏本卖电芯的段子  在Infolink榜单以外,我国还有一大批电芯企业,包括新能安、欣旺达、蜂巢能源、赣锋锂电、力神电池、海基能源、德赛电池,楚能新能源、豪鹏科技、天弋能源、双登电池、远东电池等。  此外,还有部分企业青睐一体化布局,自行生产电芯。如南都电源、中天科技、昆宇电源、天合储能、晶科能源等。  对这些企业而言,314Ah及下一代电芯迭代所带来的竞争压力更大:电芯越大,对企业研发能力的要求越高。同时,电芯越大,安全问题越突出。在应对这些挑战上,头部企业更具优势。

作者: 田甜 来源: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description
第三代铅氧蓄电池长沙发布 对比铅酸蓄电池优势明显

7月13日,连胜科技有限公司在长沙熙林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第三代铅氧蓄电池全球发布会。本次发布会以“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展示了连胜科技在铅氧蓄电池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工作人员对第三代铅氧蓄电池的外壳进行切割,展示内部复合盐电解液与传统铅酸电池的区别。  发布会上,铅氧蓄电池发明人张西玟、张西琮兄弟讲述了发明铅氧蓄电池的过程。他们提到,铅氧蓄电池使用的电解液全称为无酸离子态钠盐蓄电池用电解液,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他们团队发现铅氧蓄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使用寿命和耐高、低温等特点。  据连胜科技总经理陈俊羽在会上介绍,本次发布的第三代铅氧蓄电池在性能和稳定性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相比传统铅酸蓄电池,铅氧蓄电池拥有更强的涓流充电和低能耗充电性能、更便捷的运输储存性能、优异的高、低温性能、抗爆性能、节能环保性能等多重优势。  陈俊羽表示,除了起动电池、动力电池外,未来铅氧蓄电池还有望应用到储能电站等众多领域当中。

作者: 记者 周宇广 实习生 罗晓祥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