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蓄电池研究所主办

业务范围:蓄电池检测、标准制定、《蓄电池》杂志、信息化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全球锂电专利战打响

作者: 中国·蓄电池 来源:高工锂电

全球锂电竞争不断深化,一场源自专利领域的攻防战正在上演。

  近日,位于欧洲的Tulip Innovation Kft.宣布启动一项新的许可计划,将汇集包括日本松下、韩国LG新能源在内的1500个专利家族中的5000多项专利组合以供全球电池制造商使用,该公司表示该计划将是电池行业提供许可专利的最大集合。

  这也意味着,Tulip通过汇集国际两大电池巨头的专利计划形成一个电池行业庞大的专利池,并借此对采用该专利技术的电池制造上收取“过桥费”。这一重大举措很难不理解为,日韩两大电池阵营在全球锂电新的竞争形式下采取的一种市场策略,其旨在借助于庞大的技术专利和国际司法体系,对全球锂电厂商形成专利包围,并通过抽取专利费用的方式增厚自身营收,巩固市场地位。

  国际两大巨头在专利领域的联手,很大程度上迫于中国电池厂商的“威胁”。随着中国锂电产业与技术从国内输出到欧美地区,中国与日韩之间的市场争夺更甚以往。中国作为一个电池产业的后来者,颇快的市场增速也正在打破原有的国际市场体系。

  中国的锂电产业的市场增长,同样在专利上有所表现。

  欧洲专利局最新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国向欧洲专利局提交的专利申请增长了一倍多,2023年中国企业和发明者提交了20735件专利申请,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据了解,中国在欧洲的专利增长主要来自于电机、电池等领域的增长。在电池领域,包括宁德时代、宁德新能源、比亚迪在内的企业已占据欧洲专利局所有专利申请的20%。2024年,中国的专利申请也有望超过日本成为第三名。

  随着锂电产业在全球新能源关键产业地位的确认,各国日益重视产业本土化制造,并着重于专利布局。以中日韩国为代表的锂电制造业,如今已经成为了全球锂电产业的中流砥柱。

  此前国际市场更多由日韩等企业占据,国内锂电企业与国外电池企业的冲突并不明显。然而随着中国锂电产业的崛起,更多的市场冲突已不可避免,而在前瞻性的专利技术争夺上,中国与日韩等企业也将上演更加激烈的争夺战。

锂电专利战的丛林法则

  在全球锂电专利战中,企业面临着专利丛林法则的挑战。

  所谓专利丛林法则,是指先发企业利用专利打造出又深又宽的护城河,后发者必须绕过先发者密密麻麻的专利布局,开发出与已有无重叠的全新专利。这对于后发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使得国内一众锂电企业有了突破性进展,不过面对国际老牌锂电企业深厚的技术积淀,国内企业仍需警惕。

  分析专利申请的授权和使用情况,一般来说只有20%到40%的专利具有商业价值,因此在企业的专利竞争中不仅需要引入数量指标,也要引入质量指标。

  尽管近年来国内电池技术专利数量增长迅速,但是从传统电池技术专利质量来看,日韩企业更胜一筹,也因此,日韩等企业在专利数量和质量的组合上仍然强大。

  仅以韩国为例,从2003年到2023年,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和高质量的专利申请,韩国电池专利组合的实力从8%的全球占比提升到了近30%的占比。

  日本作为锂电池技术的起源地,其专利技术组合实力一度占据全球8成,尽管近年来在全球占比逐渐下滑,不过截至2023年,日本在全球电池专利组合的实力占比依旧超过3成。

  回顾国内,值得庆幸的是,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电池企业强劲推动着国内电池专利技术组合的实力,使其在全球占比迅速提升。特别是以新兴的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国内专利数量和质量引领,强劲推动国内专利组合实力增长。

  在钠离子电池方面,中国的钠离子电池专利评估领先于日美、韩国等国家;在专利数量上,中国钠离子专利指数过去10年增长超过了100倍,是日本和韩国的2-3倍。

  固态电池方面,国家知识产权方面介绍,在固态电池领域,中国已是全球主要的技术来源国,近五年我国固态电池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8%,截至2023年5月,国内固态电池关键技术专利申请达7640项,占全球的36.7%。

  综合来看,中国作为电池产业的后起之秀,专利实力保持强劲增长,在前沿技术领域已有和日韩等国叫板的资本。不过日韩老牌电池强企也并未躺平,如今,日韩组建专利联盟也正是对于中国电池产业快速发展的防范和警惕。

  有电池厂商相关人士表示,从国内的出海情况来看,日韩组建的专利联盟正是狙击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出海企业,因为其在海外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目前,中日韩共同控制着全球电池市场的90%以上,中国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还在提升,随着中日韩之间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三国正将战线扩大到欧美等全球市场,因此通过申请专利来确保海外专利权非常重要。

中国亟需电池专利池重构

  毫无疑问,产业链的强大与发展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从国内产业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我们在专利池上已经踩过不少“坑”,甚至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应对手段,受到国际专利技术体系的“围剿”。

  21世纪初,国内DVD产业发展迅猛,全球八成以上的DVD碟机及上亿张光盘产自中国。但是DVD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并不在国内。

  彼时,由东芝、三菱、日立、松下、时代华纳、JVC组建的6C联盟,由飞利浦、索尼、先锋、LG组建的4C联盟,汤姆孙公司和MPEG-LA专利池向中国企业征收高昂的专利费。

  借助专利体系的优势,上述联盟还对中国的海外产品发起攻势,一度导致国内DVD产品无法顺利出关,企业出海面临严峻困难。

  这还并非个案,当产业发展转变到数字时代,中国MP3、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等产品相继崛起,但是受限于国际专利技术体系和专利池的限制,小米、长虹、联想、海尔等企业都经历程度不一的专利诉讼,这些专利诉讼阻碍中国企业出海的同时,也迫使中国企业交上了高昂的专利“学费”。

  回顾国际专利池对中国的“围剿”,中国企业面临的大多数问题是许可费率标准不明, 跨国诉讼成本高昂。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普遍利润率较低,被征收不合理的专利费后,让本身并不富裕的家底雪上加霜,也难以投入更多去支撑研发,最终被迫退出市场舞台。

  如今,这场面对中国电池企业的专利围剿也正在到来,国内锂电产业发展壮大之际,更应该吸取前车之鉴。

  然而,从当前国内专利布局来看,尽管综合总数申请众多,但企业也存在单兵作战、单打独斗的情况。在国内竞争文化影响下,业内企业专利纷争加剧,尚且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专利市场,近年来国内电池企业的专利诉讼不断,电池相关材料、装备企业也因为专利技术问题彼此攻伐。

  作为国内新型战略产业的代表,锂电产业正需要尽快建立国内专利统一市场,加快国际专利布局,这既是政策环境的要求,也是商业竞争的需要。面对国际市场的专利围剿,中国锂电企业也应摆脱“内卷”,尽快确立自身专利体系,形成强有力的专利统一市场,这样也才能让国内锂电企业防患未然,弥补国际专利领域的短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