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9-10月储能型锂电池产量超过38GWh
工信部发布信息,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9-10月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185GWh,同比增长17%。电池环节,9-10月储能型锂电池产量超过38GWh,新能源汽车用动力型锂电池装车量约76GWh。出口贸易持续增长,9-10月全国锂电池出口总额达到824.6亿元,同比增长21%。一阶材料环节,9-10月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产量分别达到43万吨、30万吨、27亿平方米、20万吨,增幅均在25%以上。二阶材料环节,9-10月碳酸锂、氢氧化锂产量分别约8.1万吨、4.6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微粉级)均价分别为17.8万元/吨和17.5万元/吨。据汇总信息,1-10月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765GWh,同比增长31%。需要关注的是,近期锂电池价格持续下行,电芯、电池级锂盐均价分别较2023年初下降50%和60%。
来源:财联社
推进锂电池全产业链标准制修订
12月6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8年,锂离子电池标准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实现产业基础通用标准和重点产品标准全覆盖。推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标准应用由产业与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业内人士表示,征求意见稿提出完善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完成120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这有利于充分发挥标准在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中的引领性和规范性作用,进一步满足锂离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同时,征求意见稿要求提高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水平和能力,这对于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助力中国标准“走出去”具有深远的意义。已建成产业完备体系 锂离子电池是支撑新型智能终端、电动交通工具、新能源储能等产业发展的重要电子基础产品。 征求意见稿表示,发展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型蓄能电池,对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在产业界共同努力下,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国,建成了从上游关键材料到电芯制造、电池组装、设备制造的完备体系。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全国锂电池产量超过400GWh,同比增长超过43%,上半年锂电池全行业营收达到6000亿元。 据介绍,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的锂离子电池矿物原料(镍、钴、锂等)、锂离子电池二阶材料(碳酸锂、氢氧化锂等),中游的锂离子电池一阶段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电芯制造、系统集成及锂离子电池关键设备,下游的锂离子电池应用及资源综合利用。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包括电池设计、选材、制造、封装、运输、存储、安装、应用和回收几个阶段。 征求意见稿提出,围绕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构建,以适应发展需求、助力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促进高水平开放为目标,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推进锂离子电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标准制定,助力锂离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标准升级迭代 征求意见稿聚焦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涉及基础通用、材料与部件、制造与检测、电池产品、回收利用、绿色低碳6大类标准。 基础通用标准主要包括术语和命名、运输、安装维护等。材料与部件标准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关键部件等。制造与检测标准主要包括制造工艺与设备、智能制造、检测方法与设备等。电池产品标准主要包括消费型、动力型和储能型等。回收利用标准主要包括梯次利用、回收等。绿色低碳标准主要包括能源消耗限额、碳足迹与碳排放、管理与评价等。 保障措施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进一步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工作。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在完善锂离子电池产品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推进锂离子电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标准的制修订。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标准化活力,加快标准升级迭代,提高标准质量水平。 征求意见稿表示,实质提升国际标准化水平和能力,强化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电池领域国际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吸纳国内主要标准化技术组织、重点企业的优秀标准化人才,以技术专家身份参与、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水平和能力,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助力中国标准“走出去”。
来源:中国证券报
145Wh/kg!力神推出新一代钠离子电池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能源电池技术不断发展和革新,钠离子电池凭借其丰富的资源、高安全、宽温域和低成本等特点成为备受瞩目的创新能源。 力神电池作为新能源产业“国家队”,为践行央企责任,深入贯彻落实国资委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部署,紧扣力神电池2023年目标任务,积极推进并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激励政策,加强技术攻关和研发,完善产业布局,快速推动钠离子电池产品的开发进程,加强市场营销并拓展市场应用。 力神电池通过采用新型钠离子电池材料并改善电池工艺技术,研制的46120系列圆柱型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可达到145Wh/kg,充电15分钟即可达到80%电量,10C大倍率放电容量保持率大于80%,可实现低温-30℃放电容量保持率大于75%,且已通过 GB38031-2020 安全性能测试,其性能处于行业第一梯队。在钠离子电池设计、材料、结构、研制工艺等方面,积极布局了多项技术专利,为公司快速实现产品商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力神电池大圆柱钠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优异快充性能、低成本等技术优势,有望应用在电化学储能、行驶里程 250-450 公里之间的 A00 级新能源汽车、二轮车以及装载机等场景。兼顾安全性和低成本,突显低温优势,极大缓解目前锂离子电池和铅酸电池中普遍存在的原料短缺和里程焦虑等问题。 未来,力神电池将持续推进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循环寿命、更低成本钠离子电池产品开发,深耕钠离子电池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积极推进钠离子电池规模化应用。
来源:力神电池
2023年锂离子电池价格调研
139美元/千瓦时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调研,2023年容量加权锂离子电池组价格 -14% 电池组价格相比2022年的跌幅(按美元实际汇率计) 72美元/千瓦时 调研记录的最低电芯价格 电池价格在2022年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上涨,此后在2023年又重拾跌势。彭博新能源财经年度电池价格调研发现,2023年锂离子电池组的容量加权均价下降至139美元/千瓦时,比去年降14%。驱动因素包括由于电池价值链各环节的产能大幅增长,而导致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价格下降。同时,尽管需求仍在增长,但可能已低于行业预期。彭博新能源财经预计,2024年价格将下降6美元/千瓦时。 今年的价格调研包括来自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商用车、两轮及三轮车和固定式储能的303个数据点。2023年价格动态 由于原材料和零部件价格下降、更多产能投运以及需求未达到行业预期,2023年电池价格有所下跌。主要电池厂商报告称工厂利用率下降,而需求和收入低于许多公司的预期。中国今年的电池组价格达到了迄今最低点,为82美元/千瓦时。价格展望 2024年,随着更多供应投运,锂、镍和钴的价格预计将进一步下降。根据我们的近期展望,我们预计2024年电池组的容量加权均价将降至133美元/千瓦时(按2023年美元实际汇率计)。我们继续采用经验曲线法开展长期展望,学习率为17%。新能源乘用车 在新能源乘用车细分领域中,纯电动汽车(BEV)电池组价格仍然最低,为128美元/千瓦时,较2022年价格下降13%。在电芯层面,纯电动汽车的电芯均价为100美元/千瓦时,占电池组总价格的7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电池组价格为343美元/千瓦时,比纯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价格高出168%。新能源公交车和商用车 中国新能源公交车和商用车的电池价格与世界其他地区相差很大。在中国,容量加权电池组均价为100美元/千瓦时,几乎是这些细分领域其他地区价格(186美元/千瓦时)的一半。这一差别归因于材料体系选择、订单量和电池包(电池组)设计。中国仍在新能源公交车和商用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预计2023年中国在这两个细分领域的电池需求将分别占全球水平的78%和63%。固定式储能 2023年固定式储能系统的容量加权电池组均价为为150美元/千瓦时,较2022年下降17%。大型储能系统供应商和开发商现在正寻求获得多年电芯供应协议,但也在努力实现供应的灵活性,以受益于竞争激烈下中国低廉的电芯与电池组价格。与中国产品的价格相比,海外产品的价格存在明显溢价。达到100美元/千瓦时 我们的长期展望维持17%的学习率,预测电池组价格将在2027年跌破100美元/千瓦时(按2023年美元实际汇率计)。虽然100美元/千瓦时的价格点是一个有用的参考,常常被视为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实现平价的临界值,但平价的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实际的平价因地区、车辆细分市场和车企而异,电池组成本的学习率也会改变临界值。自首次使用100美元/千瓦时的价格点以来,燃油车价格也已经大幅上涨。在某些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新能源汽车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平价。
来源:彭博新能源财经
新型铝基锂离子电池,工作温度可达零下70摄氏度
我国研发的新型锂离子电池,可经受“冰火两重天”考验,引发业内关注。 如何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温度适应性能,一直是行业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日,在第25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一款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最新研发的新型锂离子电池,可经受“冰火两重天”考验,引发业内关注。 深圳先进院副研究员张帆向《中国能源报》记者介绍,团队历时10年研发,现已量产出我国首款宽温域、低成本、长寿命的电芯产品——新型铝基锂离子电池,其最低工作温度可达零下70摄氏度,最高工作温度可达零上80摄氏度。 据了解,受材料限制,传统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工作温度在0摄氏度至45摄氏度、放电工作温度在零下20摄氏度至零上60摄氏度。在低温环境中,传统锂离子电池会出现容量衰减、循环寿命缩短、充电困难等问题。而我国幅员辽阔,气温随地域和季节变化较大,传统锂离子电池使用范围容易受到限制。 “与市场上低温承受下限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的电池相比,新型电池工作温度范围更广、低温性能更好、成本更低。”张帆表示,“新型铝基锂离子电池既抗冻又耐热,产品高低温性能、循环寿命、安全性能等各项指标均已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并于今年5月实现量产。” 新型锂离子电池究竟“新”在何处?据张帆介绍,主要是在负极材料和电解液方面做文章。传统锂电池负极通常采用石墨类材料,具有循环稳定性好、低成本优势,但同时存在比容量低、扩散速度较慢的缺点。基于此,深圳先进院研发出一种新型铝基复合负极材料,通过与商用锂电池正极材料匹配,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研发相应电解液体系,成功开发出新型铝基-磷酸铁锂电芯、铝基-锰酸锂电芯、铝基-钴酸锂电芯和铝基-三元电芯等超宽温域电池产品。 张帆指出,新型铝基锂离子电池还具有低温充电、长续航、快充等优势。在低温充电性能上,新型铝基电池产品实现了零下30摄氏度低温正常充电;在续航性能上,得益于铝基负极材料高理论容量,电池能量密度较传统锂离子电池提升13%-25%,能做到长续航。此外,由于铝基复合负极优异的导电性能,产品还能实现20分钟充满电,为半小时充电需求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价格方面,与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相比,新型铝基锂离子电池价格高5%-10%。但对比目前市场上其他低温电池产品,基于材料选择,新型铝基锂离子电池成本则可以降低10%-30%。 “安全方面,传统锂离子电池在过充或低温条件下容易产生锂枝晶,可能刺穿隔膜,带来电池短路等隐患。而新型铝基负极在过充或低温条件下能有效缓解锂枝晶的产生,提高安全性。”张帆说。不过,虽然新型铝基锂离子电池理论优势明显,但其应用还有待市场验证。 “新型铝基锂离子电池容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电池容量提升会导致铝出现膨胀粉化问题,稳定性会有所下降。”有业内人士指出,如何平衡容量和循环寿命的关系,是下一代新型铝基锂离子电池研发攻关的重点工作。 针对适用场景,张帆表示,新型铝基锂离子电池可以应用于光伏储能、家庭储能、通讯基站储能、轨道交通、航天航空、极地科考等领域,尤其在高寒地区等细分市场独具优势。 张帆指出,新型铝基锂离子电池已实现储能、动力等多个应用领域的规模化量产,并在我国东北等地的分布式储能领域开展应用示范。但他同时坦言,整体来看,新型铝基锂离子电池还处于市场推广阶段。“目前在四川广元市已启动超宽温域电芯和模组制造基地项目,一期产能0.2GWh,预计明年正式投产,二期产能2GWh,以快速推动新型铝基锂离子电池产品的应用推广。”
来源:卢奇秀
铅碳电池储能技术获突破
11月16日,吉电股份公司在第25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推出铅碳电池储能整体解决方案。 吉电股份储能业务总监李伯称在发布会上表示,铅蓄电池具有近160年的历史,生产、回收技术成熟,安全性、回收利用率极高。铅碳电池在传统铅酸电池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显著提升性能和寿命,被列为国家新型储能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方向。吉电股份致力于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实现铅碳电池储能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促进储能多元化、可持续发展,贡献新型储能 “吉电方案”。 吉电股份联合信业基金、太湖能谷等先进企业,开发了全球领先的储能铅碳电池技术,在吉林白城绿电园区规划总投资100亿元、年产85GWh长寿命铅碳电池及年处理60万吨废旧电池循环回收项目,同步建设储能研究院,联合吉林大学创建吉林省首个储能领域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打造铅碳电池 “研发-制造-应用-回收”循环产业。目前,一期年产5GWh铅碳电池项目已正式投产,填补吉林省储能制造产业空白。 作为白城绿电园区 “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消纳基地首个负荷项目,吉电能谷铅碳电池生产基地配套风电项目,生产过程100%绿电供应、近零排放。电池整体回收率近100%,以铅碳电池材料的循环利用,真正实现 “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打造零碳 “新链条”。
来源: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