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演速度与激情的宁德时代,需要防范四面埋伏的风险
面对如狼似虎的竞争对手,宁德时代(300750.SZ)在8月加大火力,其中包括8月12日公布582亿元定增预案,8月18日与上海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同日与四川发展公司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等。成立于2011年的宁德时代上演速度与激情,仅用6年时间,便以11.84GWh(吉瓦时)的成绩坐上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头把交椅,近年来更是乘胜追击,在福建宁德之外,还在江苏溧阳、青海西宁、四川宜宾、广东肇庆以及德国埃尔福特建立生产基地,如今又在上海建立超级电池工厂。快速扩张的背后,宁德时代并非高枕无忧。去年上半年,手握全球大多数主流整车厂动力电池订单的宁德时代,一度被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商LG新能源夺走全球头把交椅。而随着在去年下半年也加入向特斯拉供应电池之列,宁德时代最终夺回2020年全球冠军宝座。由此可见,紧握全球电动车销冠特斯拉的手有多么重要。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114.1GWh,同比增长超1.5倍,其中宁德时代以34.1GWh位居榜首,在全球市占率近30%,比排名第二的LG新能源的装机量高出6.1GWh。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去年特斯拉电池日上提出,2030年动力电池的生产规模将形成TWh(太瓦时)规模,单线产能规模将达20GWh。这种变化必然会对现有的工艺和生产制造产生革命性颠覆。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对动力电池的前景甚至更乐观些,其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20%以上,这将带动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1100GWh,正式迈入TWh时代。当前,中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皆在加快电动车发展的步伐。全球电动化已经进入“海内外市场需求共振、产品力与政策共促”的新格局,宁德时代借助资本的力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快提升技术、扩大规模和降低电池成本,欲进一步巩固其全球动力电池盟主的地位。这次,宁德时代扩大在沪投资布局,加快合作项目落地,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更紧密地走在一起。有媒体报称,未来宁德时代的上海超级电池工厂每年可生产80GWh的电池,将超过宁德时代目前69.1GWh 的现有工厂总产能以及另外的77.5GWh在建产能。宁德时代方面就此对第一财经回应称,这并非该公司官方公布的信息,暂时没有对外公布当前具体的产能以及未来的产能规划。宁德时代扩张的步伐无疑是加速的,这从582亿元定增预案可见一斑,其计划将419亿元用于137GWh动力&储能电池与30GWh储能电柜项目。中信证券研究部据此预测,本次新增137GWh项目将在未来2~3年内逐步落地,宁德时代2022年底产能有望达到320GWh,2025年产能有望超过600GWh。不过,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宁德时代也需要防范多重风险。虽然新能源汽车未来增长的趋势是可预见的,但电动车安全等问题仍然亟待解决,此外,疫情给车市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芯片短缺等问题将会在短期内干扰新能源车的步伐。市场变化莫测,如果新能源车销量的增速未达预期,这将对产能快速扩张的宁德时代构成一定的市场风险。如何更精准地判断市场需求以及相应控制好扩张的节奏,这对宁德时代而言是一大挑战。而随着竞争逐渐加剧,动力电池市场价格向来呈现下滑的趋势。据伊维经济研究院监测的数据,2017年,国内磷酸铁锂电池的价格为1750~1955元/KWh,三元锂电池价格为1650~1850元/KWh;到2020年,磷酸铁锂电池价格为531~639元/KWh,而三元锂电池价格为682~789元/KWh。目前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占有半壁江山的宁德时代,对整车厂采购动力电池成本降低功不可没,但同时受动力电池价格下降、电池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其运营压力也在逐渐增加。2020年,宁德时代营业收入为503.19亿元,较前两年业绩增速明显放缓;其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为26.56%,连续三年出现下滑。宁德时代各细分产品毛利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是销售单价和单位成本变动综合影响的结果。当前,宁德时代除了与LG新能源、松下、三星、比亚迪、中航锂电等国内外电池制造商比拼规模外,还要为应对毛利率下滑将进行持续的研发投入,优化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通过深度的产业链合作降低材料和设备等成本。相比生产规模,技术才是更重要的护城池。宁德时代凭借众多整车厂的订单在全球“称霸”,但其与整车厂的关系也并非固若金汤。值得注意的是,与宁德时代深度合作的广汽,其计划在未来采取电池外包生产、与电池厂商深度合作开发生产电池以及自研自产电池“三条腿走路”的模式,况且广汽的电池合作厂商并非只有宁德时代,其弹匣电池技术就是牵手宁德时代的“冤家”中航锂电研发生产的。而长城汽车继2016年与宁德时代在哈弗、欧拉等品牌合作基础上,今年6月又与宁德时代签署十年长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此同时,长城汽车也在加快自己旗下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的发展。越来越多整车厂在将电池订单外包的同时,也加紧自建电池厂。快速扩张的宁德时代,不得不防备车企“变心”的可能,而要抓牢车企的“心”,拥有无可替代的技术非常重要。在电池技术方面,宁德时代正不断寻求突破。2015年至2020年,宁德时代研发累计投入超过110亿元,而在本次582亿元定增预案中计划将70亿元将用于先进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不过,从当前的信息来看,宁德时代更多是布局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而电动车未来的动力电池路线存在诸多可能性,宁德时代豪赌锂离子电池路线,被认为新增产能或有被颠覆风险。正因此,除了锂离子电池,宁德时代欲在钠离子电池以及固态电池等领域突围。此外,随着电池版图不断扩张,管理的难度和风险也在增加。今年1月,宁德时代孙公司湖南邦普老厂车间以及宁德时代投资的曲靖麟铁相继发生爆炸事故,这对宁德时代敲响了警钟,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动力电池巨头,亟待从方方面面提升综合实力。守擂不易,尤其是处于汽车产业百年一遇的变革期,机遇与风险并存,如何把握方向与速度,以及防范各种风险,这是宁德时代在超越自我的路上不得不面对的高难度挑战。
来源:第一财经
“刀片电池”引领技术新路线
只争朝夕,揭榜挂帅。长沙22条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强势起舞,成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主战场。红网长沙站策划《制高点——长沙产业链建功“三高四新”系列报道》,聚焦22条产业链中全国领先、全球一流的领军产业,彰显长沙驰骋高质量发展主战场、担负“三高四新”主力军、置顶省会城市主阵地的奋起之势。弗迪电池长沙基地生产的“刀片”电池。红网时刻记者 彭超 长沙报道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其“供血”是否持久关系着汽车使用寿命能否长久。在长沙,比亚迪“汉”的车主对充电高效能有着深切感受:只需半个小时,爱车的电量可从10%增至80%,充满后续航里程可达605公里。这源于车身内“电池包”的优异表现。“电池包”由若干长96厘米、宽9厘米、高1.35厘米的形如刀片的电池组成,通过阵列的方式排布在一起。这种全球首创的“刀片电池”一投放市场,就让全球新能源车市场刮目相看。位于宁乡市高新区的弗迪电池长沙基地订单充足,生产繁忙,这是弗迪电池在全国投入生产的第二家“刀片电池”工厂。全球首创,开辟汽车动力电池新技术路线在电动汽车领域,一直有着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的路线之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增加续航里程,国内外车企几乎都选择三元锂电池。但是与此同时,电动汽车自燃事件频发。“在500℃的高温下,磷酸铁锂材料结构非常稳定,但三元锂材料在200℃左右就会发生分解,且化学反应较剧烈,会释放氧分子,更容易引发热失控。”长沙弗迪电池公司技术人员表示,采用磷酸铁锂材料制造的“刀片电池”有着类似蜂窝铝板结构,不仅使电池包的安全性能大幅提升,电池包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比传统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提升50%。由于单体电池像刀片一样,插入到电池包,减少了冗余的模组,刀片电池实现了更高的体积利用率,大大提升了能量密度,电池可循环充放电3000次以上,车辆续航里程最高可达605公里,实现与三元锂电池同等水平。值得期待的是,“刀片电池”有望重塑全球动力电池的新技术路线。龙头再起舞,激起一池活水2020年12月15日,位于宁乡高新区的弗迪电池长沙基地成功量产,采用全球首创的第六代动力电池产线,由机器人、MES信息化系统、智能物流系统以及多功能无人搬运车等组成,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且能够将全自动生产线的硬件、软件实现智能互联。长沙基地规划用地614亩,目前项目已全面建成并实现量产,总产能为10GWh,首年年产能达4GWh。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将达约100亿元,可带动储能材料产业链上游配套增加年产值60亿元。作为弗迪电池在中部地区的重要布局,这一基地补了湖南多年没有汽车动力电池制造企业的空白,还将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新能源车电池生产基地。除了搭载比亚迪旗下全系纯电动车型外,未来这款电池将陆续搭载在国内外主流品牌的新能源车型上。3年为限,世界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集群呼之欲出从研发制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先进储能材料,到动力电池等先进储能器件,再到电动汽车、3C产品等终端应用和综合回收利用废弃储能材料、新能源器件等,长沙已具备较为完备的储能产业链。长沙市工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长沙市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链拥有企业69家,2020年实现总产值约300亿元,全年产业链同比增长8.8%。长沙市委市政府鲜明地提出目标:3年内,全产业链产值要突破1000亿元。到2023年,长沙要打造世界级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制造业集群。
来源:红网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与空间
2018 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为4.32 亿元。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不断扩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空间巨大,据估算,若将2020 年退役的动力电池得到充分利用,回收市场将达到80 亿~100 亿元收入。预计到2025 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达到203.71 亿元,其中,磷酸铁锂梯次利用价值将达到25.75 亿元,三元锂电池回收拆解价值将达到177.96 亿元。梯次利用未来将以基站通信与储能应用为主,从磷酸铁锂与三元电池的属性看,磷酸铁锂更适合梯次利用。假设梯次利用市场均使用磷酸铁锂报废电池,按照70%的退役容量及60%的梯次利用成组率,2019~2025 年预计合计可用磷酸铁锂梯次电池容量58 GW·h。梯次利用电池回购价格约为新电池的30%,2018 年磷酸铁锂电池组价格在1.1~1.2 元/(W·h),计算梯次利用电池回购价格在0.33~0.36 元/(W·h),考虑车企补贴退坡及电池行业产能释放,动力电池存在降价趋势,梯次利用电池回购价格也有望相应下降。假设回购价格每年下降5%,2019~2020 年梯次利用市场空间共计47 亿元,到2025年累计市场空间将达到171 亿元。三元电池回收有价金属主要是镍、钴、锰、锂等,质量占比分别为12%、5%、7%、1.2%。根据《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湿法冶炼条件下,镍、钴、锰的综合回收率应不低于98%;火法冶炼条件下,镍、稀土的综合回收率应不低于97%。测算湿法回收下,假设金属价格不变,2019~2025年镍、钴、锰、锂等金属回收市场空间约436 亿元。随着近几年钴、镍、锰、锂等材料价格的上涨,在未来电池单体成本中,三元材料电池正极材料占比将呈现急剧上升状态,而废旧动力电池内含有大量贵重金属,若将有价值金属提取出来应用于电池再制造,将会获得较大收益。本章主要对物理回收工艺、湿法回收工艺及火法回收工艺的市场空间进行分析。1. 物理回收工艺陶志军和贾晓峰通过对北京赛德美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调研,发现动力电池回收过程中,成本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回收、电池拆解预处理、废水废弃物处理、人工费用等阶段,表9-9 为每吨废旧电池回收处理成本。其中,废旧三元电池平均回收费用为8900 元/t,经过梯次利用之后且质量较差的磷酸铁锂电池平均回收费用为4000 元/t。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回收及拆解每吨三元电池的平均成本为13264 元,回收及拆解每吨磷酸铁锂电池的平均成本为8364 元,动力电池内富含的大量的有价金属是电池回收主要的收益来源,特别是近年来镍、钴、锰、锂等金属材料价格的上涨对动力电池拆解回收领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表9-10 为三元材料电池拆解回收效率及收益。每吨三元材料电池经拆解后回收有价值金属和材料的平均收益为16728 元。此外,经过调研,对磷酸铁锂电池拆解收益情况也进行了分析,磷酸铁锂电池拆解回收效率及收益如表9-11 所示。拆解每吨磷酸铁锂电池回收有价金属和材料的收益约为7703 元。从前面分析数据可以看出,采用物理法回收每吨三元材料电池的拆解成本为13264 元,通过销售拆解后得到的有价值材料获得的收益为16728 元,因此,拆解回收每吨三元电池可盈利3464元;而每吨磷酸铁锂电池拆解成本为8364 元,收益为7703 元,因此拆解回收每吨磷酸铁锂电池将亏损661 元。2. 湿法回收工艺湿法回收工艺的成本主要来源于原材料回收成本、废水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表9-12 为每吨废旧电池湿法回收工艺处理成本。湿法回收工艺每处理一吨三元电池的平均成本为14815 元,每处理一吨磷酸铁锂电池的平均成本为9915 元。此外,采用湿法回收工艺对电池有价值材料回收的效率较高,因此收益情况也更明显。表9-13 和表9-14 为材料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湿法回收工艺回收效率及收益。通过以上数据,得到采用湿法回收工艺回收每吨三元电池的平均收益为18073 元,回收每吨磷酸铁锂电池的平均收益为8220 元。因此,采用湿法回收工艺每回收一吨三元电池将盈利3258 元,每回收一吨磷酸铁锂电池将亏损1695 元。3. 火法回收工艺火法回收工艺需要将预处理之后的电极材料在电弧炉内高温处理,且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及废渣,因此,火法回收工艺的成本主要来源于原材料回收、燃料动力及废气废渣处理等方面,表9-15 为每吨废旧电池回收工艺处理成本。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火法回收工艺每处理一吨三元电池的平均成本为14390 元,每处理一吨磷酸铁锂电池的平均成本为9490 元。此外,三元材料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火法回收工艺回收效率及收益如表9-16 和表9-17 所示。从以上数据可以得知采用火法回收工艺回收每吨三元电池的平均收益为17405 元,回收每吨磷酸铁锂电池的平均收益为7994 元。因此,采用火法回收工艺每回收一吨三元电池将盈利3015 元,每回收一吨磷酸铁锂电池将亏损1496 元。从电池材料回收效率来看,化学回收工艺对材料的回收效率较高,其中湿法回收工艺的回收效率要高于其他两种回收工艺。此外,目前电池正极材料的成本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特别是三元材料电池内的钴金属,由于我国产量较少,大部分依赖进口,因此动力电池对这类材料的需求量增多,势必会造成电池材料成本大幅度上涨。此时,动力电池回收将产生更大的盈利空间,而湿法回收工艺对于各材料回收效率高,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呈现出广阔的盈利前景。通过分析,提高动力电池拆解回收利润,可通过提高回收电池材料的效率来获取。此外,采用全自动生产线的方法,减轻工人劳动力,也可以减少拆解电池的成本支出。在各地合理地布置电池回收点,将废旧电池集中运输到拆解工厂,可以大大减小运输成本,从而提高动力电池回收的盈利状况。本文摘编自《锂离子电池回收与资源化技术》 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是目前国内首个详细阐述锂离子电池回收、再生和再利用的专著。本书主要作者为:李丽,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老师是这个领域的一位领军专家,经常在行业内的不少论坛和会议上见到她的发言;姚莹,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郁亚娟,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人杰,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来源:知化汽车
《动力电池致灾危害量化评级计算》等团体标准研讨会顺利召开
电动汽车以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发展是我国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物质基础。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安全使用是它作为能源系统在各领域广泛应用的大前提,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电动汽车产业和储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动力电池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对动力电池热失控致灾危害评价和化学防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规范和量化动力电池致灾危害并进行分级十分必要和迫切。为此,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于2021年5月26日成立了《动力电池致灾危害量化评级计算》、《动力电池热失控泄露物检测方法与毒性分级》两项团体标准工作组,主要起草单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防化学院。2021年8月17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召开了《动力电池致灾危害量化评级计算》、《动力电池热失控泄露物检测方法与毒性分级》两项团体标准研讨会。鉴于当前新冠疫情防控要求,本次会议通过网络会议平台举行。协会秘书处、编制单位、行业专家共计42人参会。会议由协会团体标准工作部王熙晨主持。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出席会议并讲话。刘秘书长首先介绍了标准的立项背景和对行业的引领作用,并表示:“我国是锂离子电池的最大生产国,也是最大的出口国,锂离子电池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0%。在电动汽车保有量逐年提升的前景下,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希望通过这两项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对动力与储能电池安全问题进行量化,为科学有效的实施防护和事故救援提供有效依据,也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产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积极作用。”主要起草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防化学院的周添老师和孙杰老师介绍了标准的课题背景以及主要技术内容,并和与会专家一起梳理全文,对有争议的条款进行了重点讨论。对标准的适用范围、编写框架和有争议的指标,与会代表充分发表意见,会后由起草单位整理形成下一阶段标准文件。本次会议特别邀请到了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参会指导。两项标准的参与起草单位有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中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深圳普瑞赛思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威睿电动汽车技术(宁波)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烟台创为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力神特种电源科技股份公司、天津大学、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弗迪电池有限公司等单位。有意愿参编的企业请联系协会标准工作部,王熙晨,13752438090,wangxichen@ciaps.org.cn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2021年8月18日
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电池成本将持续下降 到2050年降至70美元/千瓦时
多年来,电池成本一直呈明显下降趋势。这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电动汽车和固定储能系统(stationary energy storage system)中,电池作为关键部件占据很大一部分成本。现在,为了充分提升竞争力,需要进一步降低电池成本,以经济有效地向碳中性社会过渡。为了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政策制定者和行业需要准确的电池成本预测。学术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电池系统的成本预测,到2030年,从每千瓦时低于100美元到超过400美元不等。对于开发有效的电动出行激励计划,以及汽车制造商设计可盈利产品组合,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重大挑战。据外媒报道,最近,明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ünster)的一个跨机构研究小组,发表了关于过去十年电池成本预测的比较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对50多项分析假设进行了比较,涉及锂离子、固态、锂硫和锂空气电池成本,并将学术观点整合为成本趋势。学术界预计电池成本将继续下降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在原材料价格悲观的情况下,预计电池成本仍将进一步下降。研究人员 Lukas Mauler表示:“锂离子电池尚未达到成本极限。预期到2050年将降至每千瓦时70美元,约为目前市场价格的一半。”科学家们预计,成本潜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尤其是通过使用先进的电池材料,如高能和高压正极材料。此外,研究表明,目前尚未商业化的后锂离子技术,可能具有经济竞争力。电池成本预测包括多方面内容在成本预测的过程中,除了电池技术,还要考虑到其他大量因素,包括电池生产过程、工厂位置和规模,以及原材料价格等,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预测值存在差异。研究人员表示:“本项研究将以有条件的方式评估预测结果,体现必要的透明度。”
来源:盖世汽车新能源
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加码布局 业内:应稳健扩产均衡发展
新能源车产业的起步,让动力电池成了行业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也纷纷建厂。据证券机构统计,我国头部企业的动力电池规划产能已达到1100GWh,可供高达2200万辆车使用。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高歌猛进,其核心零部件电池也随之创下市场新高。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日前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电池产销量及装车量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为74.7GWh,同比增长217.5%;动力电池累计销量达58.2GWh,同比增长173.6%;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达到52.5GWh,同比增长200.3%。在市场向好的另一面,一场争夺战也正悄然打响。随着动力电池行业市场需求不断高涨,主流电池厂商也暗潮涌动、纷纷扩张。记者注意到,近两个月内,以宁德时代、LG、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为代表的头部电池厂商陆续宣布扩产计划。记者获悉,动力电池行业的激烈竞争,得益于补贴退坡后,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19年7月,随着补贴退坡落地,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出现自2017年后的首次负增长。据中汽协数据,当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8.4万辆和8万辆,同比下滑6.9%和4.7%。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直接影响到动力电池装机量,在随后的2019年8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环比下降26%,仅为3.5GWh。不过,在经历一年多的补贴退坡阵痛和行业洗牌后,动力电池市场在下游新能源汽车产销高涨的带动下,再度迎来爆发。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双双超过120万辆,同比增速均为2倍;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速均超90%。有研究机构预测:预计到2025年,动力电池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73.8亿元,相当于在2020年的基础上增长3.33倍。届时,锂电材料行业也将迎来快速增长期。专家表示,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推动下,动力电池有望成为汽车、电动车的“标配”,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然而,我国汽车(包括燃油车)年销量仅为2500万辆,动力电池产能也需要注意过剩风险,动力电池行业应该根据消费者需求理性发展,稳健扩大产能。其一,虽然智能汽车产业链有望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但无法消除汽车的周期性。而且国内锂、钴、镍等上游资源有超过80%无法完全自供,对海外原料产能的掌控力有限。其二,目前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十分庞大,产能越扩张,技术更迭带来的风险也将越大。目前,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唯参数论”、大笔押注技术路径的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非均衡发展风险,建议动力电池行业均衡布局各技术路径。“动力电池行业不能单纯押注热门技术、只看技术参数,并以政策补贴为导向。电池的安全性、性价比、消费者的使用体验等都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业内人士表示,动力电池的诸多技术路径都有合适的使用场景。不仅是最新的三元锂磷酸铁锂电池、甚至氢燃料电池都有各自的用武之地,比如工程运输车辆等。就连技术已经很成熟的铅酸电池,也有广大群众的需求基础;铅酸电池因其99%可回收循环利用特性,也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的清洁能源技术之一,适用于两轮、低速四轮领域。我国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不止高端新能源车,还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例如,我国有一千万之众的“外卖小哥”,二轮电动车在他们的日常劳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有大量人口的乡村地区,二轮、三轮的微型电动车几乎是每家的“标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天能的销售数据就能看出,这些细分领域的动力电池都有庞大的技术升级迭代需求。但相对于万众瞩目的高端新能源车来说,他们的庞大需求却未能得到更多关注。另外,作为电动车辆的核心部件,电池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比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池,安全性更高的磷酸铁锂电池、以及相比锂电池起火爆炸风险更小的铅酸电池等其他清洁能源路径,都有各自的技术优势。专家建议,动力电池企业不妨多关注消费者的根本需求,建立锂、氢、铅以及将来的固态和钠离子动力电池并存的发展路线。动力电池行业需理性扩产、多技术路线均衡发展。多元发展、理性发展的动力电池行业,无论对我国的发展战略、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还是企业本身的发展和存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