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蓄电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主办

业务范围:蓄电池检测、标准制定、《蓄电池》杂志、信息化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联系电话:

新闻中心

description
全固态电池“国家队”呼之欲出

全固态电池“国家队”或正在集结。  5月29日,中国日报消息称,我国或将投入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业或获得政府基础研发支持。当日,记者就此事向企业求证,暂未获得回应。  与此同时,动力电池的竞争愈发激烈,企业们纷纷加快了固态电池的研发步伐,并争相公布各自的量产时间表。然而,在追求技术突破和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商业化进程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成本过高无疑是制约固态电池商业化的首要因素。  相较于传统的液态电池,固态电池在生产成本上存在显著差距。固态电池采用了全新的材料和结构设计,这些创新带来了更高的生产成本。  为了应对成本过高的挑战,已有企业开始另辟蹊径,将半固态电池作为折中方案。但其性能与全固态电池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成本,仍是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业内人士分析称,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艺的持续优化,全固态电池的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从而推动其商业化应用的进程。  企业争先公布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  在本次传言中,六名“国家队”备选队员分为锂电企业和车企两类。记者梳理发现,这些企业均公布了固态电池量产时间,且大多集中于2027年。  今年4月,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公开表示,全固态电池的成熟度指标,若用1-9数字表示,宁德时代目前的成熟度在4的水平,目标是2027年到7-8的水平。在吴凯看来,到2027年,宁德时代有大概率可以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批量生产,但受成本等因素制约,大规模生产尚不能实现。  卫蓝新能源是北京民营企业。卫蓝新能源董事会主任陈丽叶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介绍,预计到2026年年底,企业可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届时电池的安全性将进一步提升。  上市公司联泓新科5月30日回应进展时表示,公司与卫蓝合资设立了控股子公司联泓卫蓝,开展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关键功能材料的开发,现已在电解质和硅碳负极相关关键功能材料等方面形成了部分技术成果。  而在车企中,5月24日,上汽集团宣布了全固态电池量产的时间表。据介绍,上汽集团的全固态电池基于材料和工艺的简化和创新,从电芯端到 PACK端,单位成本最多可降低40%。  根据计划,今年10月,搭载光年固态电池的智己L6,即将正式交付用户,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续航里程超过一千公里。2026年,全固态电池将实现交付量产,并完成样车测试,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是传统动力电池的一倍以上。  到2027年,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智己新车将实现量产,并正式交付用户。未来,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至500Wh/kg。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介绍,固态电池是一种改用玻璃化合物取代电解液的锂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都更高。北方冬季的低温天气对电动车续航里程影响过大,而固态电池是能够根本解决安全性及低温性能问题的主流方案。  相比于液态电池,固态电池的安全性更高,不会产生漏液,也不会在车辆撞击时因为泄漏而导致电池爆炸或燃烧。此外,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所提升,可以大幅增强电池续航里程。而固态电池的体积小、质量小,有利于车辆减重,从而也能实现续航里程的进一步提升。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吴凡也介绍,固态电池是解决安全性和提升能量密度的重要方向和技术。他称:“有机电解液是电车起火爆炸的罪魁祸首,而固态电池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没有起火燃烧爆炸的隐患,安全性大幅度提升。”  商业化进程仍面临挑战 成本过高是首因  尽管市场热情被点燃,但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却面临诸多挑战。  “现在固态电池的成本还是太高了”,张孝荣介绍称,成本与电导率低是固态电池目前的劣势。举例来说,固态电池(石墨负极)的成本大约为150美元/kWh,而液态电池(石墨负极)的成本为120美元/kWh。这意味着固态电池的成本比液态电池高约3成。  另外,有数据显示,现阶段固态电池的每千瓦时成本大约为150美元,几乎是三元锂电池的两倍。如果使用现有技术制造足以为汽车供电的固态电池,其成本可能非常高昂。  张孝荣提到,预计在2026年后,随着产业链的成熟,固态电池的成本有望接近液态电池。不过这也需要通过提高固态电池的产量,拉低材料成本,还需要通过优化固态电池的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固态电池的成本。此外,通过研发复合电解质,结合不同材料的优势,可以提高固态电池的性能和降低成本。  虽然固态电池目前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但其在新能源汽车、3C电子及全球储能等领域已经开始展现其市场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若固态电池能实现产业化,逐步提升渗透率,到2025年固态电池在动力电池中的市场空间能达到60亿元左右。  但需要注意的是,也有不少车企负责人对固态电池的量产并不看好。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公开表示,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还是很远的事情,真正的全固态电池量产仍需5-10年。  已有企业另辟蹊径 加码半固态电池  全固态电池量产仍需时日,如今在市面上,不少公司另辟蹊径加码半固态电池。今年5月,比克电池发布三款半固态锂电池系列新品。据了解,比克动力正在规划金属锂负极半固态电池,计划在2024年底将能量密度提升至450Wh/kg。  福田汽车在5月30日公开表示,公司半固态电池目前已在轻卡上进行技术研发及搭载测试。同时,公司正在合作研究固态电池在车辆上的应用。  此外,长安、广汽等车企都有计划推出搭载半固态电池的新能源车。  半固态电池在技术上介于传统液态电池和固态电池之间,具有部分固态电池的优势,如安全性提升、耐低温性能增强等。同时,半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也较低,更容易实现商业化。  然而,半固态电池在推广上仍面临诸多阻碍。一方面,市场上已有成熟的液态电池体系路线,新路线的推广需要克服技术和市场双重障碍。另一方面,半固态电池的性能提升有限,难以完全满足消费者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电池的需求。  此外,宁德时代也正另辟蹊径。此前,宁德时代发布凝聚态电池,这种电池相比于固态电池可以更快实现量产,且实现高比能与高安全兼得,能量密度最高可以做到500Wh/kg。

作者: 记者 林子 来源:新京报贝壳财经
description
阳光电源台儿庄二期全钒液流储能项目并网成功

5月30日,阳光电源台儿庄台阳二期1MW/2MWh全钒液流储能项目并网成功。该项目的设计、施工、设备等全部由液流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台阳储能电站是阳光电源落户山东的第一个大型独立化学储能工程,也是枣庄地区首个220千伏独立储能电站。项目二期主要建设100MW/200MWh储能设施及附属设施,配置58套磷酸铁锂电池集装箱,以及1套1MW/2MWh全钒液流储能系统。二期并网后,该电站规模达到200MW/400MWh,错峰收储,释放绿电,年提供电力8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10.4亿吨,二氧化碳减排34.55吨。  台儿庄台阳二期1MW/2MWh全钒液流储能项目现场  在该项目中,液流储能公司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部分,具有安全无爆燃、超长寿命、易扩容、响应速度快、选址灵活、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技术优势,可在更长时间维度上调节新能源发电波动,避免电网拥堵,增加清洁能源消纳能力。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促进能源结构转型,保障电网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液流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液流储能行业领跑者之一,公司拥有十余年新能源行业经验,深耕新型储能行业,通过多个项目的交付,积累了大量项目运行数据和丰富的项目交付经验,为后续百兆瓦级项目交付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 中国·蓄电池网 来源:ENERFLOW液流储能
description
卷不动价格战的动力电池企业 放缓技术研发投入

2024年一季度,动力电池厂商的高速增长时代宣告结束。    近日,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发布一季度财报。根据2024年1-4月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占率,搜狐汽车选择了五家位于前列的上市公司进行数据梳理,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孚能科技、国轩高科、欣旺达,五家公司今年1-4月动力电池装机量总占比达59.6%。  搜狐汽车梳理发现,2022年,电池企业维持着高速增长最后的辉煌,五家企业营收合计同比增长为660.19%;紧接着,2023年则一泻千里,同比增速跌至127.10%。站在2024年一季度的时间节点,上述5家企业营收的同比增速跌至负数,为-39.46%。  在锂价下降且趋稳、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渐上涨等诸多利好因素下,动力电池领域走出了相反的态势。  具体来看,财报显示,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0.41%,这已是其连续两个季度营收下降;孚能科技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为负;亿纬锂能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6.70%,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6.49%;国轩高科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56%。    营收、归母净利润的增长放缓甚至是负增长,与电池企业的价格战不无关系。而就在价格战如火如荼之时,动力电池企业却正在减缓研发投入。    数据显示,电池企业的研发费用增速都明显下降。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的研发费用同比降低,国轩高科、欣旺达的增速大幅逊于同期。  其中,宁德时代研发费用在2021、2022、2023年的一季度,都保持80%以上的增长,今年Q1则从去年同期46.52亿元,降至43.40亿元。国轩高科2023年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04.26%,而今年则只增长了10.70%。  这是动力电池企业“高速增长”时代结束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企业更有底气打“价格战”,不过这也意味着“技术战”的放缓。  2024年一季报为动力电池企业的高速扩张期画上句号。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耗得起”,“卷得动”,二线厂商才有可能换来在龙头手中抢食的机会。  毛利率普遍“乐观”,净利率难敌“宁王”  在营收、归母净利润下降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电池企业的毛利率却都保持着不错的水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除孚能科技毛利率为11.89%外,其余四家均高于15%。(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    电池企业毛利率之所以有不错的表现,主要是营业成本率(即营业成本/营业收入)下降了。这并非因为电池企业不打“价格战”,主要是因为锂矿原材料价格比锂电池终端产品价格降得快,降得“狠”。  体现在数据端,即企业营业成本降幅超过营业收入降幅,或是营业成本增幅小于营业收入增幅。  以宁德时代为例,其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0.41%,而营业成本同比下降16.27%,高于营收跌幅,这说明其电池成本下降幅度更大,覆盖了终端降价。正是因此,宁德时代最终才能实现毛利率增长24.20%、归母净利润增长7%。  具体来看,在营业收入端,锂电池终端产品降价降低了产品单价。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辉曾在采访中对包括搜狐汽车在内的媒体表示,去年年底,二线企业率先将电池价格杀到“3字头”(即三毛多/Wh),现在无论一线品牌还是二线品牌,都将电池价格杀到了3字头。  在营业成本端,锂矿降价降低了单个产品成本。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最高时近60万/吨,而去年年底,其价格至约10万元/吨,缩水八成。实际上,锂矿降价也正是终端产品降价的主要原因,这也令电池企业能够对冲“价格战”对毛利的负面影响。  孚能科技则直接在一季报中称,受高成本存货拖累2023年一季度毛利率较低,现高成本存货基本销售完毕,共同带来公司毛利率同比上升,由1.91%上升至11.89%。    电池企业的毛利率普遍乐观,但对比发现,宁德时代毛利率明显领先。  五家企业中宁德时代毛利率排名第一,为26.42%,与第二名国轩高科17.86%的毛利率之间有着接近10%的差距。  具体来看,在电池销售单价上,宁德时代相对而言拥有更多溢价权。高盛分析师认为,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均有优势,而这是电池价格溢价的主要原因。  在电池成本上,宁德时代的规模优势又令其得以实现降本增效。搜狐汽车根据宁德时代与亿纬锂能的2023年报测算得知,宁德时代2023年动力电池系统成本平均约为0.69元/Wh,而亿纬锂能动力电池成本约为0.73元/Wh。(平均成本=相应总成本/相应销量)  未来,二线电池厂商与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差距或将进一步拉大。  “(动力电池)从原材料方面来讲,我还没有看到进一步明显降低的趋势,但从市场供求关系来讲,今年肯定还会降。”在接受包括搜狐汽车在内的媒体采访时,博格华纳传动与电池系统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刘文中说。  一季度二线厂商毛利率的乐观之处,在于原材料降价。而如果原材料价格不变,终端降价持续,未来二线厂商毛利率将进一步承压,这也将会对其净利率造成影响。  数据显示,在五家企业中,宁德时代销售净利率最高为14.03%,亿纬锂能第二为11.33%。其他三家企业中,孚能科技为负,国轩高科和欣旺达不到1%。    四家企业之所以在销售净利率上不敌宁德时代,除了在毛利上输了一筹,也因为部分企业对四费在内的支出管控不如宁德时代。比如,测算数据显示,国轩高科、欣旺达两者营业外成本占营收比分别为15.91%、14.93%,高于宁德时代的13.69%。  技术投入放缓,份额战加剧  抢占市场份额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卷价格,二是卷技术。电池厂带给外界的印象是,价格战之外,也试图通过技术突破来建立护城河。  比如,欣旺达、亿纬锂能、宁德时代等企业均有固态电池布局。虽然今年3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态认为固态电池存在安全问题,离商业化还有数年时间。今年4月,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又透露,宁德时代有机会在2027年小批量生产固态电池。  但目前来看,企业正在放缓技术投入,一季报显示,五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增速都明显放缓。  五家企业中,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的研发费用同比降低,降幅分别为-6.71%、-0.79%。国轩高科、欣旺达研发费用同比增速也远小于去年同期,增速分别为10.70%、6.20%。    这与电池行业带给外界的认知有一些偏差。此前,电池企业纷纷在市场上打出技术创新牌。今年4月,智己汽车“真假固态电池”事件将外界对固态电池的探讨推向高潮。更早之前,磷酸锰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等电池技术的突破,也一再吸引外界目光。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马仿列曾在动力电池论坛上表示,加快下一代电池的研发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链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也曾表示,要防范技术颠覆的风险。  一季报的数据或许意味着,在电池企业看来,技术研发已经不是眼下最紧要的事。“技术战”的地位稍稍下放,一季报中“价格战”又硝烟弥漫。以价换量已经成为了一场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电池企业集体参与的竞赛。  但无论是“技术战”还是“价格战”,最后的目标都在于市场份额。目前看来,对二线厂商而言此事道阻且长。  数据显示,2021年到2024年1-4月,五家企业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占率均有所变化。其中,宁德时代份额减少4.43%,不过其2024年1-4月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占率仍然达到47.67%。而亿纬锂能、欣旺达的份额在三年间分别提升2.48%与1.64%。    与之相对应的是,抢占市场份额的紧迫性已经越来越强。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曾公开表示,中国电池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依然是两个老大(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其它的后面市占率百分之几的未来能不能在,其实有不确定性。  生存危机之下,有观点认为,“性价比”未来将持续成为二线电池厂的主打竞争标签。  “拼到最后是产品的性价比极致的问题,谁能活下来就要看谁的产品性价比能做到极致。”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辉说道,今年肯定有一些同行不一定扛得住,去年已经有了,现在也在洗牌。  不管要“耗得起”,还是要“卷得动”,企业都需要一个健康的现金流。  数据显示,五大企业的一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仅有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为正,分别为249.43 亿元、5.97 亿元;亿纬锂能、欣旺达、孚能科技为负,分别为-14.64亿元、-17.68亿元、-9.57亿元。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方面,宁德时代一季度末持有2631亿,孚能科技为34.17亿,亿纬锂能为84.40亿,国轩高科为119.3亿,欣旺达为119.0亿。如果以一季度的情况进行极端演绎,亿纬锂能、欣旺达、孚能科技的现金储备,分别还能维持5.77、6.73、3.57个季度。  从一季度财务数据来看,二线电池厂的好消息是,锂价“雪崩”带来的影响正从负面转向正面;坏消息是,其进入了一场更激烈的份额战——目标是,从龙头企业虎口下夺食。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作者: 中国·蓄电池网 来源:搜狐汽车
description
低碳院液流电池电堆样机通过高电流密度验证

5月11日,国家能源集团低碳院自主开发的第二代42kW全钒液流电池电堆样机,在第三方测试平台通过了面向产品开发的关键性能指标验证。测试过程中的42kW全钒液流电池电堆  该电堆以产品定型为目标,在满足开模注塑的结构边界条件下,有序完成了电堆的规模放大,目前已完成250次充放电循环,在满足能量效率≥80%的前提下,实现了180mA·cm-2的电流密度,放电功率可达50kW。第二代电堆技术的材料成本比第一代技术降低36%,性能指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该电堆样机是低碳院自主研发的首套液流电池样机产品,为电厂复合储能、零碳矿山、零碳能源岛和沙戈荒场景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填补了集团公司在长时电化学储能技术领域的空白,对提升新能源消纳、火电灵活性和推进煤化工低碳化具有重要意义。低碳院将依托该样机开展产品定型,持续推进成本降低,形成制造工艺,实现低碳院自主技术产品的批量化交付能力,助力国家能源集团发展自主可控的新型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者: 中国·蓄电池网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低碳院之声
description
辽宁星空钠电电池有限公司角逐储能产业新赛道

关键词:钠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作为新型储能电池,是锂电池的重要补充。位于鞍山高新区的辽宁星空钠电电池有限公司是国内首批研究钠离子电池的企业,拥有世界首条钠离子电池生产线,其自主研发的钠离子电池已全面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今天的《新质生产力一线调研》,让我们一起走进星空钠电。  记者 郑策:这就是钠离子电池,是以钠为主要原材料的电池。我们可以看到,整个钠离子电池已经被穿透了,但是它仍然没有燃烧和爆炸,说明钠离子电池拥有较高的安全性。  辽宁星空钠电电池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许博旭:它的低温性能非常好,在零下40度保持85%以上的电量,而且可以正常工作,其他电池因为原材料进口,可能会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而钠离子电池它不存在这个问题。关键词:安全性  安全性更佳,更易于制造,这样的性能使得钠离子电池能与锂电池形成很好互补,尤其是在电力系统储能领域,钠离子电池有望成为目前成本最低的电化学储能技术。正因如此,星空钠电早在2014年便开始大规模投入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制造。  记者 郑策:这是钠离子电池的正负极片,正极极片的构成材料普鲁士蓝是在海水中提炼出来的,负极极片的构成材料生物硬碳是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玉米和秸秆合成的,电极极片经过一系列的工艺和流程最终制造出了钠离子电池的电芯部分。  辽宁星空钠电电池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许博旭:我们选择的技术路线是钠离子电池所独有的普鲁士蓝技术路线,它的优势在于它合成过程比较简单,成本非常低,同时它的三维通道结构也决定了它有更好的克容量和更快的充放电速度。关键词:技术攻关  普鲁士蓝性能虽好,却存在结晶水、氰化物去除困难等工艺难题。星空钠电组建电力储能研究院,多位国内外材料领域顶尖专家合力攻关。2018年8月,企业在鞍山建成世界上第1条钠离子电池中试生产线,当年10月份生产出世界上第1块产业化应用型钠离子电池。  辽宁星空钠电电池有限公司苏州研发中心主任 崔杨岚森:目前技术攻关就是进一步提高钠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未来我们将通过对电极材料的设计以及对电解液组分的调控,进一步提高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关键词:新型储能  去年,星空钠电联合广东美联新材、鞍山七彩化学两家上市公司,投资25亿元在鞍山腾鳌经济开发区成立美彩新材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普鲁士蓝。目前一期年产5000吨产线已正式投产,二期5.5万吨产线预计今年年底投产。企业还与抚顺东科、安徽美芯等企业建立合作,快速推进电解液、隔膜等配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落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发展新型储能”,国家能源局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已经完成上下游产业链布局的星空钠电迅速抢抓产业风口,将唯一一个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国电投辽宁铁岭共享储能电站项目收入囊中。  辽宁星空钠电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用成:国家释放了一个强大的信号,所以聚焦了产业链,我们辽宁省还有两个钠离子电池的示范项目,下一步我们也会结合资本市场,更多地去提升我们的产品性能,扩展我们的产品量级。  目前,星空钠电开始推进合作的储能项目总容量约为1.85GWh(亿瓦时),预计总产值在27.8亿元左右。企业在鞍山激光产业园也已完成钠离子电池PACK生产线的一期建设。  记者 郑策: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星空钠电的企业名字取自于梵高的这幅《星空》,画中的蓝色正是普鲁士蓝,黑色正是生物炭的黑。取名星空,寓意“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创立至今,企业一直埋头深耕、执着创新,才有了产业风口来临时翱翔的实力。

作者: 孔祥东 郑策 李简伯 来源:北斗融媒
description
抢滩布局,中国锂电制造加速出海!

厚度仅有5微米,看起来稀松平常的白色“塑料布”,是锂电池隔膜。它能使正、负极分隔开来,防止两极接触而短路,是锂电池的关键组件之一。  从手机、电脑再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早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隔膜曾一度是我国锂电制造产业的一块“短板”,全球市场份额主要被日本、美国、韩国占据。  中国开始进入锂电池隔膜行业,是出于一种命定的“偶然”。2003年,还在深圳做显示器的陈秀峰,看到机遇后,选择投身于这个当时在国内还无人生产的“锂电隔膜”生意。  自此,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源材质”)乘上了动力电池的“第一班车”。“20多年来,星源材质专注于锂电池隔膜产品的研发、制造、生产、销售,是国内首家同时具备干法、湿法、涂覆膜制备技术的企业。”星源材质智能制造中心总经理陈义夫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隔膜主要材质为多孔质的高分子膜,包括聚乙烯及聚丙烯。锂电池用的隔膜对安全性、渗透性、孔隙度及厚度都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  作为具备隔膜生产全部工艺、产品品质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的企业,星源材质自然成为电池厂商的“明星”。比亚迪、国轩高科、中创新航等纷纷成为其下游客户。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做大国内市场,并不能匹配星源材质的雄心。“除了国内建设完成和正在建设的6个生产基地以外,2020年,星源材质开始在欧洲进行布局,2022年5月实现欧洲一期工厂的投产。”陈义夫介绍,除了欧洲,星源材质还将目光转向东南亚市场,在马来西亚选址,并且已经在做一些基建。此外,公司也在探索未来拓展北美业务的可能性。  而面对当下地缘政治或政策影响等复杂形势,星源材质的出海之路不算简单。“不同国家、地区,对于企业有非常具体的要求。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属地化生产的策略。”陈义夫坦言,提前在海外建厂,也是为了应对政策调整或地区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够持续性在当地建立品牌形象,为市场提供一直以来专精的产品,满足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  属地化生产策略之外,星源材质的全球化布局同样离不开数字化系统的搭建和应用。为此,星源材质选择了SAP ERP云,为其全球化发展助力,满足各地的差异化要求。“智能制造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在陈义夫看来,当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时,市场也在成长,对于成本、生产的把控会逐渐提升到下一个等级。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为企业赋能。  “在未来,商业AI作为新兴的技术,或许能够把比较宝贵的人力资源,从机械性、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到更具创造价值的岗位上。”陈义夫说道。

作者: 霍悦 来源: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