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发展固态锂电池产业几点建议
近年来,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多起新能源汽车自燃等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动力电池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与传统液态锂电池相比,固态锂电池具有安全可靠性更好、能量密度更高、应用场景更广等突出优点,是新能源汽车的理想动力来源,有望成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目前,不少国家纷纷加快布局抢占固态电池发展制高点。虽然我国的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迅速,已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但要保持领先和产业持续发展,更应加强前瞻布局,加快推动固态锂电池的发展。随着科技发展,我国电池制造体系也日趋完善,在政策引导下,国内电池企业及其上游材料生产企业快速发展,积极引进和研发先进制备技术和工艺,部分关键材料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备的电池制造体系为固态锂电池快速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固态锂电池研发上,我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发力,积极推动固态锂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在消费电池领域率先实现氧化物电解质固态锂电池产业化,形成了聚合物电解质、氧化物电解质、硫化物电解质三条发展路线上多点开花的创新格局。虽然我国在固态锂电池领域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但仍旧面临如下问题。第一,研发力量分散,缺乏统筹协调。目前我国固态锂电池的研发主要是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自发进行,缺少自上而下、统筹全局的总体设计,造成研发力量分散。一些国内机构独立选择研发路线,且因为商业保密导致沟通不畅,许多共性技术的研发重复投入,浪费资源。在一些重大技术难题上,在缺乏统筹设计的情况下难以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在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加速布局抢占固态电池发展制高点的国际背景下,我国急需加强统筹协调,增强产业竞争力。第二,关键技术受制,产品附加值低。目前,我国部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第三,行业标准缺失,应用推广不畅。固态锂电池相关的行业标准缺失,会影响固态锂电池上下游衔接,协同发展困难重重。还会造成关键材料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固态锂电池成本居高不下,不利于固态锂电池产业化推进和市场推广。对于推进我国固态锂电池关键材料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建议: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产业创新体系。一是建立固态锂电池产业创新联盟,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不同电池路线、关键材料制备、性能诊断测试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评估,制定固态锂电池技术开发全景图,在共性产业技术及核心关键技术上集中力量攻关突破。二是加强国内固态锂电池创新资源共享,统一整合国内固态锂电池关键材料领域的人才资源、仪器设施资源、研发文献、优质标准、科技成果等,加强数据融合与知识深度挖掘,实现研发周期和成本双缩减。其次,要突破核心技术,打通产业化道路。一是强化基础研究。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方重点科技项目、创新项目等引导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强对固-固界面结构特征,离子、原子或分子扩散传输,空间电荷层,表面结构优化,界面稳定机制等基础机理研究。二是加强产业化推进。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产业化培育项目、税收优惠政策等引导国内研发机构和企业采用多种联合创新模式,汇聚多领域、跨学科人才,加强对高性能固态电解质、高比容量正极材料、纳米锂合金复合物负极材料、超薄铝箔/超薄铜箔等关键材料的研发,突破电极与固体电解质膜的大面积、高速度制造等电芯技术等。最后,要加快标准建设,增强国际影响力。一是支持并鼓励社会组织和团体抓紧确定一批行业急需的标准和产品标准,方便国内固态锂电池上下游企业进行协调交流。二是组织上下游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从固态锂电池的术语定义、电池设计、关键材料制造、电池管理系统、安全评估、性能测试、设备配置等多个环节入手,开展相关标准制定工作,指导行业快速协调发展。三是引导鼓励企业加强固态锂电池标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过程,推进优质标准国际化,为全球固态锂电池标准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来源:新能源汽车报
动力电池安全检测短板待补
“企业应建立更为完善的动力电池安全可靠性评估规范,从样品测试、生产工艺、原材料控制等各环节切实保证产品的安全性与一致性。同时,还要对标国际标准、国际一线车企对动力电池性能与安全的相关要求,在质量上做到全球领先。”近年来,不时发生的多起电动汽车起火、自燃事故及汽车召回事件,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敲响警钟。其中,电池问题被认为是导致电动汽车起火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保障动力电池安全性成为业内及电动汽车用户关心的话题,动力电池安全检测由此被推上“前台”。动力电池安全问题引关注公开资料显示,2011-2019年间,全球共发生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127起,涉及38家汽车品牌,48种车型。2018-2019年7月,我国共发生20起新能源汽车召回事件,涉及13家车企、16.5万辆新能源汽车。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导致新能源汽车起火、自然事故原因复杂,但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零部件,不仅占据整车40%左右的成本,其性能也直接决定了整车的安全性。因此,监管机构一向对其高度关注,将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安全事故的排查重点。2019年6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针对新能源汽车安全对车企提出若干要求。此外,工信部还特别要求车企对动力电池故障较多的车辆适当增加排查比例,建议检查包括动力电池的外观、软件、气密性、开箱检验等内容。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频出,已经引发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质量的担忧。J.D.Power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潜在消费者的里程焦虑相比去年明显缓解,对“续航里程不足”的顾虑已从2018年的42%降至今年的33%。但相较之下,担心“电池技术不够成熟”和“产品质量不可靠”的意向车主分别占到了42%和30%,同比增长9%和8%。电池检测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何才能提升动力电池安全性,打消消费者质疑?业内人士指出,保障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安全不仅要关注设计,还要重视检测的作用。“大部分电动汽车起火事件都是由动力电池热失控引发的,而机械事故、不利环境、过热和电池滥用都会导致热失控。” 南德新能源汽车检测(江苏)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许海亮说,“对动力电池进行可靠性与滥用测试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潜在热失控风险。”记者在TüV南德新落成的常州新能源汽车检测实验室看到,占地6000平方米的实验中心配置了大型震动台、安全测试防爆房、高精度大功率充放电设备等设施。该检测实验室负责人表示:“动力电池检测能使企业免走‘冤枉路’,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上述负责人介绍,该实验室主要有电池性能、环境可靠性、安全滥用性三大测试评价平台,测试能力覆盖动力电池单体、模组、电池包及系统级别的各项产品,可满足多项国际标准及中国国家标准。“此外,企业会以国家检测标准为基础,根据自身质量诉求,并根据车辆实际使用情况提高相应标准。比如利用这台大型振动台,就可以模拟出城市、越野等车辆行驶的实际路况,提供相应的震动条件,检验电池安全性。”在规范产品质量的同时,动力电池检测还能帮助消费者甄选产品。如何把消费者对动力电池安全性的宽泛认识转化为细致的标准,向来是行业面临的重要任务。“我相信大家在面对只符合国标和符合更高标准要求的电动汽车时,一定会选择后者。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可以用更严苛的标准和测试,协助企业体现产品的竞争力,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搭建桥梁,提升行业消费信心。” 许海亮表示。激烈竞争倒逼企业提高检测标准目前,动力电池检测的保障作用已得到重视,部分新能源车企和动力电池供应商自建起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但业内人士指出,国内动力电池检测领域仍存诸多待补短板。许海亮分析指出:“目前国内新能源企业进行动力电池检测,还需要更重视动力电池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控。对此,企业可加强工厂管理体系建设,确保电池产品的一致性。”与此同时,我国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更具挑战性。2019年6月起《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废止,意味着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将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此外,特斯拉在中国建厂,日韩电池企业在产能方面大力布局,外资企业的进入将带来新一轮冲击。愈加激烈残酷的竞争,意味着只有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稳定性,才能在下半场强势领跑,这也势必给动力电池安全评估提出更多要求。“企业应建立更完善的动力电池安全可靠性评估规范,从样品测试、生产工艺、原材料控制等各环节切实保证产品的安全性与一致性。同时,还要对标国际标准、国际一线车企对动力电池性能与安全的相关要求,在质量上做到全球领先。”许海亮表示。至于动力电池检测如何助力电池企业提升在国际汽车厂商中的配套份额,帮助自主品牌在下一阶段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业内人士建议:“动力电池企业可在产品研发初期,统筹考虑未来的出口市场以规划认证方案,从而降低产品内销或出口多个国家的认证及测试成本。”
来源:中国能源报
动力电池企业“夹缝中求生”
“受多方因素影响,预计到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会缩减至二三十家。”“未来几年,将是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非常艰难的时期,企业要将质量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整个产业链协作配合、共渡难关。”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今年7-10月遭遇“四连降”,且下降幅度有持续扩大趋势,作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约4.07GWh,同比下降31.35%,动力电池装机量连续第三个月同比下滑。艰难时刻,动力电池企业该如何跨过这道坎?业绩“冰火两重天” 淘汰赛升级自6月26日起,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减半、地方补贴取消,企业获取补贴的能量密度门槛大幅提升,动力电池企业应收账款和坏账风险增加,经营压力陡增。“由于下游新能源车企资金链压力的传导,同时上游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动力电池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在夹缝中艰难求生,市场洗牌进一步加剧。”11月15日,在天津举办的第四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指出。数据显示,2018年1-9月,在新能源汽车上有装机数据的动力电池企业达85家,而今年1-9月,这一数据降至69家。也就是说,今年以来,可能有16家电池企业已经退出新能源汽车领域,或至少在今年内暂时退出了。刘彦龙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当前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业绩。2019年1-10月,动力电池前10家企业装机量合计市场份额达88%,仅宁德时代一家占比就近50%,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企业占比超七成,寡头效应愈加明显。前两家头部企业的份额不断提升,意味着剩余市场空间的减少,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第二、三梯队动力电池企业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随时有被淘汰的风险。”刘彦龙表示。推动动力电池行业淘汰赛升级的,还有外资品牌对中国市场的持续加码。日韩电池巨头LG化学、三星、松下等重新进入中国市场,特斯拉在上海建厂等,将促使动力电池行业形成新的竞争格局。刘彦龙认为,受多方因素影响,预计到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会缩减至二三十家。走谨慎路线 多元化发展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动力电池企业的发展变得更有针对性,也更谨慎,开始试图根据自身优势寻找适合的细分市场,提早布局和行动。“亿纬锂能始终关注市场发展,严控风险,不追求无限的扩大规模,专注踏实做好可靠的产品,目前软包三元电池已进入整车厂体系,且已批量交付。”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说。对于动力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来说,持续的技术创新成为其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砝码。“动力电池是一个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必须加大创新投入。过去三年,宁德时代研发投入累计达50亿元,专利申请数量超4800件。”宁德时代董事长助理孟祥峰表示。鉴于降本增效的压力,不少动力电池企业把目光转向了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如,比亚迪计划于明年5-6月份推出全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体积比能量密度提升50%,寿命长达8年、120万公里,成本下降约30%;国轩高科已完成了磷酸铁锂单体能量密度190Wh/kg的产品升级,配套的乘用车系统能量密度达140Wh/kg,能满足新能源汽车400Km以上的续航里程。业务多元化是动力电池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另一条路径。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今年以来,不少动力电池企业争相进入储能市场,宁德时代、南都电源、比克电池、力神电池等排名领先的电池企业,大多数都已在储能领域进行了长远规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外,在电动化的其他领域,如电动船舶、电动工程机械、电动飞机等,以及人工智能市场、智能穿戴产品市场、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动力电池企业也加快探索新的商业发展模式。全产业链协同 共渡难关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无论是原材料供应、技术水平还是市场规模,我国动力电池行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新能源汽车乃至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补贴退坡与市场竞争加剧,更倒逼动力电池的技术革新。记者了解到,宁德时代今年推出了全新的CTP高集成动力电池开发平台,省去电池模组组装环节,较传统电池包零部件数量减少40%,生产效率提升50%,有助于大幅降低电池制造成本。蜂巢能源研发出无钴材料和四元材料两种材料体系的新型电池,循环性能优于高镍三元锂电池,耐热性更好、产气少、安全性更高。如何兼顾续航能力与安全性,始终是动力电池发展的“痛点”。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平认为,从整车厂角度来看,大家对于动力电池的关注点仍集中在安全性、续航里程、动力性、成本、充电便利性、使用寿命等方面,其中,安全性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不应为了片面追求高比能量而忽略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进一步指出,提升动力电池各项安全性能是整个应用系统安全的基本保证,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不能单纯完全归咎于电池,需要各个环节共同推动。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现阶段发展遭遇“寒冬”,但汽车电动化是大势所趋,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政策驱动为主导转变为以市场需求拉动为主导,动力电池行业也将逐渐回归理性,转向高质量发展。“未来几年,将是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非常艰难的时期,要将质量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整个产业链协作配合、共渡难关。”刘彦龙指出。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要促进动力电池与材料、零部件、装备、整车等产业紧密联动,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能源报
十大关键词复盘动力电池2019
今年的动力电池行业生态,有疾苦,亦有生机。高工锂电对于2019年进行了盘点,用10大关键词回顾行业一整年的起伏波澜。经历了前几轮的资本和产业疯狂过后,动力电池行业已经进入快速洗牌整合阶段,船到中游,奋楫者先。在电动汽车大规模市场启动之前,整个产业链要好跑马拉松的准备。2019年,是动力电池产业波澜起伏的一年,是产业分层冰与火交织的一年,是技术破发却伴随警钟敲响的一年,是积极出海与外企正面博弈的一年,是坚守电池初心定调细分领域一年……今年的动力电池行业生态,有疾苦,亦有生机。高工锂电对于2019年进行了盘点,用10大关键词回顾行业一整年的起伏波澜,且看下文:先扬后抑以2019新补贴政策实施为分割线,动力电池市场随同新能源车市出现先扬后抑的态势。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约91.6万辆,同比增长14%,动力电池装机量约46.38GWh,同比增长34%。其中,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总电量约30.01GWh,同比增长93%。且1-7月均呈现出同比增长的情况。在8月之后,动力电池装机量连续3月同比下降。从市场反馈情况来看,11及12月出现大幅翘尾情况较难,悲观情绪正在整个产业链扩大蔓延。目前,大部分动力电池企业的开工率不达预期,扩产进度也已经延迟或放缓,在此影响下,对上游材料、设备等产业链企业影响也颇大。整容式排名进入2019年,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雷打不动排名相比,第3至第10名的装机电量排名在每个月度都发生变化,并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相比于去年,第3至第10名的座次及名单也堪称发生“整容式”变化。整体来看,除一线梯队之外,当前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格局总体尚未形成绝对态势,二三线梯队企业竞争尤为激烈。二线电池企业随时有可能掉队,同时也有新面孔闯入前十,给其它电池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格局与补贴政策密切相关,在补贴大幅退坡的压力下,主机厂选择电池供应商会从产品价格、产能规模、产品性能和商业条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在上述领域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电池企业会被主机厂所抛弃。火与冰年关将至,中国动力电池行业似乎进入了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边是头部电池企业国际业务佳绩频传,一边则是二三梯队企业持续暴雷。一周之内,宝马宣布与宁德时代的电池订单由40亿欧元增加到7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69亿元),合同供货时间为2020年至2031年。奥迪透露正与比亚迪进行(动力电池供应)对话。与头部企业不同的是,部分二三梯队企业正在经历一轮寒冬下的生死考验。同一周,沃特玛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ST猛狮也向湖北省宜城市人民法院提出对湖北猛狮进行破产清算。上游材料及设备企业的产业分层也日渐明显,基于与头部电池企业的发展绑定,以及持续的技术投入、降本增效,细分领域排名靠前的企业仍然围绕于“火”的边缘;而核心技术缺失、体量较小,失控于应收账款风险的企业,将进一步沦陷“冰”的困境。一跌再跌由于补贴大幅下滑,2019年仍是动力电池及上游材料、设备价格持续下降的一年。而产品价格和毛利率下滑、盈利能力减弱、应收账款高企也成为了今年锂电产业的常态。相比于去年,今年动力电池价格整体又下降了20%左右。加上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不及预期,需求疲软,受此影响上游供应商的价格也是一跌再跌。电池级碳酸锂目前价格已下跌至5.9万/吨,相比于上半年均价7.8万/吨,下降了24%。行业预计Q4锂盐均价将比Q3更低,意味着碳酸锂价格将有进一步下探空间。电解钴也从年初的35万/吨,下降至目前的26万/吨。隔膜一直是价格战打得最凶的领域,据了解,今年有些偏低端干法单拉基膜的均价已经跌破1元/平方米,而较低的湿法隔膜基膜也下探至1.5元/平方米左右。设备企业也普遍反映价格相较于去年也降低了约20%左右。走出去与日韩、欧洲电池企业加速部署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相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也成为众多电池及产业链企业的战略选择。电池环节,宁德时代欧洲工厂正式动工,预计2022年可实现14GWh的电池产能。此外,孚能科技、蜂巢能源、微宏动力也相继表示将在欧洲建立动力电池工厂。材料环节,天赐材料拟在韩国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5亿韩元(约303万人民币)。新宙邦将拟继续投资建设波兰项目,该项目建设年产4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5000吨NMP和5000吨导电浆项目。设备环节,先导智能拟以自有资金在瑞典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暂定5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364万元)。技术破发2019年,国内外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出现了多个创新性的变化,助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和成本降低,体现了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总体来看,动力电池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芯尺寸、模组结构和PACK设计优化;二是电池材料体系优化升级;三是物联网技术提升动力电池安全性;四是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值得称道的行业新技术包括:宁德时代CTP技术,能量密度较传统电池包将提升10%-15%,可达到200Wh/kg以上;远景AESC的EnOS™操作系统,赋能动力电池智能化;中国台湾固态电池企业辉能科技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加速推进其固态电池产业化;蜂巢能源推方形叠片工艺+四元及无钴材料电池。新兴市场在终端需求上升以及政策引导扶持等因素影响下,锂电池细分市场爆发出蓬勃的生长活力。其中,在船舶、轻型车、通讯后备电源、电子烟、电动工具、ETC、TWS、48V微混等细分市场正在进入技术变革期或规模需求上升期,驱动锂电池需求高速增长。从GGII预测数据来看,轻型车在2019年的出货量达4.5GWh;船舶在2025年的锂电池需求超35GWh;通讯设备电在2022年锂电需求将达45GWh;2020年TWS锂电池市场空间至少在24-45亿元。设备窘境对比前几年由动力电池产能急剧扩张赋予的市场红利风光,如今的中小锂电设备企业,正在陷入艰难的“至暗时刻”。一方面,动力电池高集中化态势下,将大部分资金薄弱、规模体量小、技术研发跟不上的中小锂电装备企业挡在门外。另一方面,部分动力电池长期账款拖欠甚至直接“爆雷”破产的严峻态势,更是直接将部分锂电设备企业于生死边缘。高工锂电了解到,基于动力电池企业频频爆雷的现象发生,除了个别客户之外,目前锂电设备企业都将“6成货款发货”作为商务合作底线。并将筛选客户、控制现金流作为企业风险把控的重中之重。回收之难缺乏实际盈利考虑,资本、企业扎堆涌入,让动力电池回收面临产能过剩的窘境。与此同时,产权不完善下的退役电池量少价高,小作坊抢收退役电池,电池包尺寸繁杂、标准不统一、拆解技术难度大,以及环保成本等让合规电池回收企业依旧盈利困难。由于一些媒体的夸张市场宣传和对政策指引的误解,在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投资存在盲目性和激进性,并没有以真实的市场需求为指导。进而存在产能过剩,导致一些合规企业不但没赚到钱,反而还亏损,靠其他方面经营利润续命。安全警钟必须正视的是,全球电动化的大趋势下,安全隐患已经成为全行业无法绕开的一个“不定时炸弹”。今年以来,国内至少已发生20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截至2019年5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共召回12.3万辆。其中由于三电系统故障导致的召回占比为50%,在这之中设计原因占到40%,生产制造原因占到60%。从频繁的电动车起火事故以及电动车召回,主要来自于狂飙突进的动力电池产能“高端不足、低端过剩”;以能量密度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正在忽略安全;疾风骤雨式的新势力造车缺乏产品锻造;价格下行压力下的动力电池“偷工减料”。一系列的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也给动力电池行业敲响了警钟,如果动力电池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再不重视这个问题,必然会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造成严重的打击。
来源:高工锂电
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整合按下“加速键”
记者从14日-17日举行的第四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整车企业资金压力向动力电池企业传导,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整合进程加快,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未来随着日韩企业逐步进入中国市场,整合进程还将进一步加速。受补贴退坡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速有所回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8.3万辆和94.7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1.7%和10.1%,月度产销量自7月份以来连续四个月出现同比下降。相比之下,动力电池装机量增速虽然也有所放缓,但是总体表现要好于整车销量数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46.18GWh,同比增长33.39%。动力电池行业整体表现尚可,但是行业内部分化却在进一步加剧。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表示,下游新能源车企资金链压力向上传导,同时上游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动力电池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电池企业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第二三梯队的动力电池企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随时有被淘汰的风险。刘彦龙介绍,2019年我国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份我国有装机数据的动力电池企业大概89家,今年1-10月份这一数字减少到了29家。“今年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黑天鹅’到处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能源汽车创业投资子基金合伙人兼总裁方建华认为,这种“黑天鹅”事件的发生正是行业发展由过去的野蛮生长向高质量发展过渡的必然结果。方建华表示,产业链各环节洗牌造成的压力影响会非常大,每一个动力电池企业的淘汰,背后都可能会带来几十亿元的债务,而每一个整车厂的淘汰会带来几百亿元的债务,涉及产业链上中下游,值得警惕。展望未来,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总裁梁锐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业整合,全球动力电池企业最终会剩下10家左右,中国应该会有5-6家。随着今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废止《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及符合规范条件企业目录,日韩电池企业纷纷加快在中国的产能布局,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将加速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整合进度。梁锐表示,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出货量看似比日韩企业要大,但是在生产技术、质量管控等方面,与日韩企业还有较大差距。方建华也认为,从短期来看,国外新能源车企、电池企业入华会给我国自主品牌带来较大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倒逼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优质企业走出国门。在行业整合过程中,持续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对于动力电池企业保持竞争力至关重要。近年来不时发生的新能源汽车着火事故给全行业敲响了警钟,安全性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关键指标,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认为,安全可靠是动力电池的自然属性,动力电池必须做到安全可靠。安全性能不是要达到的目标,甚至不是一个平衡的条件,因为不可能用任何一个指标同安全可靠做平衡。刘彦龙也表示,安全性是新能源汽车的首要原则,企业不能过度片面地追求能量密度,而牺牲了安全性。除了安全性之外,刘金成表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应该是跟下一代新能源汽车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新能源汽车一定不止是电动的汽车,未来一定是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当共享化让新能源汽车不需要那么高续航里程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思考下一代动力电池该如何发展。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