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蓄电池研究所主办

业务范围:蓄电池检测、标准制定、《蓄电池》杂志、信息化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联系电话:

新闻中心

description
中国液流电池储能企业年终大盘点(上篇)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升是大势所趋,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长时储能需求将更加迫切,液流电池作为长时储能当中最具潜力的“黑马”,因其本征安全、超长寿命、大规模、长时储能等特点,近年来颇被市场关注与看好。作为液流电池行业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亚洲液流电池产业联盟、中国新能源网、全球液流电池网本期将特别献上行业年终企业大盘点。辽宁  融科储能  大连融科储能集团/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融科储能)是全球领先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服务商,成立于2008年,由大连融科储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同组建,坐落于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融科储能下设大连融科储能装备公司(下称:融科装备),是储能电池装备的生产主体,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生产基地。融科储能、融科装备及融科储能集团(电池核心材料开发与生产主体)共同构建的同心产业群,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开发、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及高端制造能力的服务商。2023年,大连融科储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超10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君联资本领投,大连金投、老股东熔拓资本等跟投,目前估值超百亿,有望成为第一家液流电池储能上市企业。  融科储能立足自主创新,获批设立国家能源液流储能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地方联建工程研究中心,是该技术领域国内外标准主导制定单位,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10余项科技成果奖励。作为最早涉足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的企业之一,融科储能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打造为突破口,率先在电网调峰、可再生能源并网、工商业微网等领域投运众多项目,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公司目前已为国家电投、大唐、华电、中广核等央企交付过项目,产品已在国内以及美、澳、德等海外地区实现广泛应用。北京  普能世纪  北京普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 2009年收购加拿大VRB Power Systems公司专利、商标、技术、设备材料等,是国内第一家以开发商业化大容量储能技术为使命的公司实体,专注于开发基于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储能系统 (VRB-ESS )的绿色可持续、长时、长寿命、本征安全的储能解决方案。  作为全钒液流电池领域的技术领导者,普能公司在高性能离子交换膜技术、长寿命电解液配方、高性能双极板、创新电堆内部流场设计、无圈密封电堆生产制造独家技术等具有成本优势。公司开发的第三代兆瓦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Gen 3 VRB MW-ESS ®的核心部件电堆可实现最大功率75kW,超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要求,已率先完成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第三方检测,并顺利通过UL 1973标准规定的各项安全测试,获得CSA颁发的ANSI/CAN/UL 1973认证证书。2023年3月,北京普能兆瓦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Gen3 VRB-ESS入选了工信部的参考名录,这对北京普能向用户提供稳定、可靠、安全的兆瓦级产品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截至到目前,普能公司在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已安装投运项目70多个,累计安全稳定运行时间接近100万个小时,总容量接近100MWh。  北京绿钒  北京绿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但实际是行业老兵,核心技术团队从事液流电池储能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工作10余年。北京绿钒是一家拥有开创性技术的新型储能创新企业,专注于本质安全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研发、制造,和长时储能解决方案的开发及商业化,在液流储能产业链多环节中掌握核心技术,同时在产品开发、资源整合、市场开拓等方面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清华大学知名教授专家带领的核心研发运营团队,系我国钒电池产业化领域的一线团队,也是最早从事液流电池储能商业化的团队,见证、参与、推动了国内液流电池储能产业的发展,参与或主导建设了国内外50余个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是国内建设运营项目最多、最有经验的团队之一。2022年底,北京绿钒获3亿元现金投资;2023年,丽江华坪产业园区电池储能项目入选云南集中共享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  国电投和瑞  和瑞电投储能科技公司成立于2020年11月,主营业务为铁-铬液流电池堆的生产及销售,属于国内率先将此技术规模化生产的新能源科技公司。2023年3月,和瑞电投完成股份改制,成为由北京和瑞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高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国有股份制企业。和瑞电投将立足于山东储能市场,抢占本地市场先机,借助国家电投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优势,逐步走向全国市场。目标五年内成为液流储能电池高端制造标杆企业,为市场提供最值得信赖的液流储能电池。  据了解,该公司目前拥有2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流电池生产线,一期规划50MW产能已全面达产,并将上下游产业链打通,零部件在省内配套率达已达90%以上;二期规划建设300MW产线,将于2023年达产;2025年完成3GW智能化产业园建设,产能将达到10万台/年。3GW储能系统投产后,相当于120万KW电厂规模容量的2.5倍。  2023年8月19日,我国首个由铁铬液流电池、飞轮、锂电三种形式组成的混合储能项目在内蒙古公司电力分公司投运。该项目位于内蒙古霍林郭勒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装机容量为3兆瓦铁-铬液流电池、飞轮、锂电三种形式混合式储能系统。截至12月底,电力分公司“三模混合”储能系统已完成完整循环次数破百次,累计充放电电量近30万千瓦时。其中,1兆瓦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共安装有34台国家电投自主研发的“容和一号”电池堆与4组储罐,最高可储存6000度电能,是全球首个兆瓦级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刷新全球最大容量纪录。  中海储能  中海储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中海储能)是一家专业从事新能源储能技术开发、储能设备生产和销售的公司,当前核心产品为铁铬液流电池,是国内铁铬液流电池技术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中海储能核心团队选定铁铬液流电池技术路线并持续研发已有超过10年的时间。首席科学家为中国科学院徐春明院士,首席技术官徐泉教授为美国北得克萨斯大学博士、电化学储能学科领头人,北京市科技新星称号、省部级/行业协会一等奖获得者。团队核心成员均有超过十年能源领域研发及商业转化经验。中海储能针对铁铬液流电池系统原有技术瓶颈不断突破,经过上万次的试验研究,十余年的技术积累,成功开发出强安全、低成本的新型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中海储能自2020年公司化运营以来,吸引和招募了来自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业界精英,组成了较为强劲的专业化管理团队,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已完成总部管理、资本保障、机理研究、产品设计开发、系统集成、原材料生产、交付运维的全产业链布局。  2022年,中海储能“低成本大规模铁铬液流电池长时储能技术”已顺利通过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召开、多位中科院院士及行业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的技术成果鉴定会,经专家们一致同意,技术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已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价值。随后,中海储能完成PreA轮和PreA+轮两轮融资,累计融资数亿元人民币,投资方为红杉中国、源码资本、经纬创投和清流资本,蔚澜资本担任公司长期独家资本顾问。  2023年3月,中海储能宣布,拟在潘集设立铁铬液流电池设备生产基地,首期生产能力规划1GW,总投资额约5亿元人民币。4月,中海储能投资4000万元,将200MW铁铬液流电池生产线落地广东佛山。11月,中海储能与惠阳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需要尽快落地的项目有两个:一是中海储能100MW/500MWh铁铬液流电池电网侧储能电站;二是铁铬液流电解液工厂。其中100MW/500MWh铁铬液流电池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前动工建设。  12月,东数西算”京津冀起步区的怀来云数据中心,迎来了500kW/4000kWh铁铬液流电池储能项目的成功交付。该项目不仅是大数据中心领域首个用户侧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更是中海储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储能)以储能技术助力零碳数据中心建设的成功实践,标志着铁铬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  星辰新能  北京星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是全球碳中和的赋能者与践行者。公司总部及运营中心位于北京,生产制造总部落户于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研发和测试中心设立在长沙。  依托中南大学深厚的技术积淀和优秀的工程技术能力,在长时大规模液流储能领域,自研新一代超高性能的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全面覆盖电解液、电堆及核心部件、储能系统等产品的研发、制造、生产,并提供更安全的储能综合解决方案。星辰新能以践行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为己任,探索能源科技创新,全面打造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新生态。  2023年6月,北京星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金额近亿元,投资方为知名投资机构海松资本;12月中,星辰新能获国电投产业基金、五矿创投、中车资本、中科院资本、国经资本、常州市政府投资基金、江苏武进高新投、常州科创投等多家实力产投方的战略投资;12月底,再获中国石油昆仑战略投资,成就行业最强股东背景公司。星辰新能称,本次投资将主要用于新产品及材料研发、助力项目交付、进一步扩大常州星G智造基地产能等,全面加速星辰新能发展与全钒液流储能项目的规模化落地。  星辰新能首席科学家、中南大学教授刘素琴,系国内最早从事液流储能材料与设备研究的科学家,曾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部973液流电池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课题,专注于液流电池储能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工作。依托刘教授及中南大学在全钒液流电池领域深厚的技术积淀,星辰新能 已完成高性能全钒液流储能系统——STAR OS的开发,该系统具备安全、高效、智慧、可靠等四大优势。系统效率达75%以上,可实现25000次以上充放电,使用年限超过25年,居于行业领先水平。  北京德泰  北京德泰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是永泰能源集团旗下的企业,北京德泰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9月完成设立,并在2022年下半年通过收购优质钒矿资源、与长沙理工大学及贾传坤教授合作取得储能核心技术和后续研发能力等项目落地与实施,公司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布局已基本形成。目前,公司正全面打造和完善储能材料资源整合、提纯冶炼、储能新材料、装备制造和项目系统集成等储能全产业链,加快推进上下游项目全面建设。2023年6月底,北京德泰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所属张家港德泰储能装备有限公司1000MW全钒液流储能装备制造基地(一期300MW)和所属敦煌市汇宏矿业开发有限公司一期3000吨/年高纯五氧化二钒选冶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所属德泰储能研究院正式揭牌,公司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已如期全面开工建设,公司储能转型发展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德泰储能核心技术团队贾传坤,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导,长沙理工大学储能所所长、北京德泰储能研究院院长,长沙理工大学储能所所长,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湖南省首批团队百人计划“先进液体电池”负责人,2012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先后作为博士后在印第安纳普渡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液流电池及燃料电池催化剂等方面研究。贾传坤现在长沙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先进能源材料研发、电化学储能系统研发。具有十六年液流电池关键材料和系统产学研经验,已开发多个液流电池新体系、首款液流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低成本复合隔膜等关键材料和新型液流电池高性能电堆等产品。  此外北京能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等也涉及液流电池储能的业务与研发。浙江  德海艾科  杭州德海艾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全钒液流电池材料、电堆与系统的研发和生产,提供储能系统设计建设与维护服务。公司建有材料、化学、电化学、分析、物理、结构研发实验室,专业的钒液流电池生产线、电堆和电池系统综合测试平台。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50%以上,通过了ISO9001、ISO14001、IS045001认证、CE认证。授权专利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0余项,涉及材料开发、机械结构、控制系统、系统集成等多个领域。公司建有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浙江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德海艾科可为用户提供兆瓦级至吉瓦级的经济、高效、可靠的储能系统。  德海艾科为西子洁能打造的1MW/4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使西子洁能的示范工厂在2022年夏季用电紧张的背景下,实现了全季不停产,并通过峰谷电差价套利模式,大大降低了工厂电力成本,有力缓解了迎峰度夏时的用能难题。该用户侧储能项目就如为企业安装了大型“充电宝”,以削峰填谷的方式在用电低谷时段进行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段进行放电,通过存储低成本能源为企业节省成本,缓解高峰用电的压力,为公司提供更可靠、优质的电能供应,打造“不停电”工厂。同时,削峰填谷方式进一步改善了电网的负载运行,保障了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而由德海艾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承建伊芙丽产业园0.5MW/5MWh储能项目实现了十小时的长时储能。据悉,德海艾科近期已完成B轮融资,估值超22亿。  温州锌时代  温州锌时代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1月,坐落于温州市瓯海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内,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志镇创办,是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孵化企业。公司主营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锌溴液流储能电池及其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依托浙江大学学科优势,公司集聚了全球顶尖的科研专家团队,拥有锌溴液流相关发明专利20余项,多项技术指标走在国际前沿。截至目前,已完成天使轮融资4500万,建成全球最先进的锌溴液流储能电池中试产线,研制出凝聚五大自主研发技术的锌溴液流电堆产品,并成功并网浙江省第一个锌溴液流示范项目。  温州锌时代董事长黄靖云教授在活动中指出,"双碳”战略背景下,新能源并网提速,长时储能成为储能发展的重要方向。锌溴液流储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储能技术,具有本质安全低成本、长寿命、可扩展性强等优势,有望成为大规模长时储能电池综合性能最优选择。表示,温州锌时代作为一家创新型科技企业,致力于缔造锌溴液流储能电池领航者,依托全球顶尖的研发队伍,已成功突破了从电极材料、电堆技术、到电池生产工艺和设备领域的多项重大难题,掌握了国际领先的锌澳液流电池系统研发、电堆制造、双极板及隔膜生产等全套核心技术。未来,也将持续发力锌澳液流储能电池领域,不断致力于关键技术与成本瓶颈的突破,打造中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新模式,为推动长时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注智赋能。  日前,温州锌时代自主研发的“100kWh锌溴液流电池模块”、“100kWh锌溴液流电池模块生产技术”两项科技成果顺利通过省级鉴定,产品性能及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院士专家一致认可。  国润储能  国润储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是山西国润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杭州设立的研发销售总部,国润储能是国内综合布局全钒液流电池装备制造与液流电池核心隔膜材料规模化生产的专精特新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提供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液流电池及电解水制氢用的隔膜材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安全、经济、高效的储能综合解决方案。国润储能拥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核心研发团队30余人,团队深耕液流电池储能领域十余载,拥有全钒液流电池系统研发、电堆制造、离子膜生产及控制系统等全套领先核心技术。2023年11月,国润储能与温州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年产1GWh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制造项目正式签约落地温州湾新区以及龙湾区。日前,山西朔州滋润机场首航,国润储能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助力机场智慧能源与绿色能源新应用,在商业化领域又迎来一里程碑。  2022年8月,国润储能就曾完成超50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麟阁创投领投,乾道基金、启迪之星创投、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英诺天使基金跟投。2023年6月,国润储能完成了近2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由山西省上市倍增基金(山证投资)、联创资本、元能资本、正为资本、铁林资本、诚美资本投资,估值达11.8亿。据悉,目前公司正在快马加鞭招兵买马,新一轮融资预计也将在3月开启。  聚合储能  浙江聚合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贵州聚能世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储能钒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生产的高新科技企业,在钒电池用高性能全氟离子膜,高活性电极,高能效电堆,宽温度钒电解液以及钒电池全系统模块化等方面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专利技术和重要成果,有着巨大的产品优势。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全氟离子膜的再生循环利用,膜成本低,结晶度高,拉伸模量大,各向同性,寿命长,打破了该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产品获得国内外客户一致好评。  公司生产的钒电池具有功率密度高,能量效率高,电解液工作温度宽,模块化程度高等特点,全寿命成本远低于铅酸,锂电等传统电池,是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智能电网,谷电峰用,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电动汽车快充的好选择。  上海电气储能  上海电气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电气储能”)是由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成立的科创型储能平台公司。电气储能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液流电池关键材料、电堆、系统集成研发及制造,团队深耕液流电池领域十余年,拥有国内领先的液流电池及系统核心知识产权,参加了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安全、经济、环保的储能装备及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电气储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kW级、MW级液流电池储能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发电并网、电网侧储能、分布式智能微电网等领域。  目前,公司已成功研发5kW、25kW、32kW、50kW系列电堆,可集成kW-MW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产品,在安巢经开区具有1GWh储能液流电池生产线,并于2023年1月于安巢经开区新签约1GWh储能液流电池生产线,总投资3亿元。截至目前,累计液流储能装机容量超过50MWh,已成功交付50余项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包括青海45万千瓦风电场配套1MW/5MWh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安徽海立工厂1MW/4MWh谷电峰用项目、国电投山东海阳1MW/2MWh储能项目、上海电气汕头智慧能源系统配套1MW/1MWh液流电池储能项目等MW级储能示范项目,始终处于国内液流储能行业第一梯队,为客户提供高安全、无衰减、绿色环保的液流电池储能整体解决方案。电气储能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多次荣获中国储能产业技术创新奖、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合肥市专精特新企业等荣誉。  2023年9月,上海电气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4亿元融资,本次A轮增资由华强资本、国君创投和基石资本领投,鞍钢资本、海越资管、高科新浚跟投,共同完成4亿元注资,上海电气储能的控股股东上海电气以知识产权等关键无形资产同步注资,此次融资完成后,上海电气储能投后估值超22亿元,公司预计在2024年启动B轮融资,2026年启动科创板上市申报。  纬景储能  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以高科技驱动的液流电池研发和智能制造公司,汇集了一批来自电化学、物理、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材料科学、电力电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精英及行业专家。纬景储能致力于通过本征安全、超低成本、长时、易部署的锌铁液流储能电池,实现人类安全、绿色、平价的未来能源。以突破性的储能技术和领先的智能制造能力,助力国家新能源战略,积极应对全球能源变革挑战,创造人与自然生生不息的未来!2023年纬景储能全球首个GW级液流电池智能工厂在珠海投产,截至目前,纬景储能融资已超10亿。  2013年,刘雷(纬景储能首席智造官)和创始团队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能源储能的解决方案,排除了在国内更为人熟知的全钒和铁铬路线,刘雷和团队最终选定锌铁液流电池。在他们看来,锌铁原料供给大、价格低,更具竞争力。2018年,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其核心技术来自美国ViZn公司的锌铁液流电网级储能技术,该储能技术有显著的安全和环保优势,同时对用户来说经济效益好,是一款安全、高性价比的储能产品,已有40余年的技术积累和储备。  以此技术为基础,纬景储能联合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电力建设有限公司,于2019年6月共同开发建设余干祥晖20MW扶贫光伏发电项目配套的200kW/600kWh锌铁液流储能系统示范项目,该项目在2021年10月成功并网。该项目采用的正是纬景储能希音系列储能产品,具有极安全环保、服务寿命长达20年、工作环境温度范围广(-10℃~+45℃)、储能时间长(>8小时)、度电成本低等特点,并且应用范围广泛,适合多种长时新型储能需求。  2023年10月,由纬景储能主办的 “碳索日”在广东珠海 “超G工厂”举行。纬景储能碳索日,以绿色、低碳、智造为主题,立志于成为业界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绿色产业盛会,共同探索如何通过液流电池储能技术有效降低储能度电成本,加速新能源产业发展。本次大会紧扣新能源加速发展时代背景,汇聚全国能源领域专家与储能产业链领军企业代表,以“降低储能度电成本”为核心话题,希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寰泰储能  寰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4月,是一家集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全钒液流储能创新型科技企业,但背后却有着长达8年的积淀。  2015年,寰泰储能的兄弟公司寰泰能源成立,从事风电、光伏、储能电站等清洁能源投资、建设及运营,现已发展为中亚地区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商之一,同时在国内十余个省份开发新能源和储能项目。该公司的创始人是1990年生的南逸,他的父亲是南存飞,南存飞是正泰电器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年轻的南逸培养起了超越普通同龄人的视野。在他的带领下,2019至2020年间,寰泰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在对各种储能技术路线做了大量调研和比对后,发掘到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的巨大潜力。  寰泰储能从成立之初便定位为科创型企业,而非传统制造业,是一家靠科技迭代、技术领先来取得竞争优势的公司。公司立足上海,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及G60科创走廊战略,凭借在产业协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以“生产一代,研发一代”为产品思路,持续优化产品性能,不断推动成本降低,加速全钒液流电池产品更新迭代,满足日益增长的储能市场需求。寰泰储能坚持自主研发为主,将人才资源视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拥有一批毕业于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同济大学等一流学府的年轻科学家,研发团队中博士、硕士、高级职称及中级职称人员占比超过70%。  寰泰储能已经是全钒液流电池领域产业链布局最完整的公司之一,研发中心在上海松江,示范工厂在浙江嘉善,装备工厂在甘肃瓜州,还有一座钒矿在敦煌。寰泰储能在上游开展钒矿开采冶炼;中游建设年产300MW钒电池储能装备生产制造和年产9万立方米电解液生产研发项目;同时兄弟公司寰泰能源建设10MW/50MWh、100MW/500MWh全钒液流储能电站和风光储项目,实现钒系储能产品就地利用。截至目前,寰泰储能已完成三次产品迭代,聚焦电源侧、用户侧两条主线,匹配不同场景下的用电要求,定制化产品,为客户提供智慧储能解决方案。围绕甘肃及其周边地区新能源主战场布局电源侧储能,即将并网甘肃15MW/60MWh全钒液流储能项目;在用户侧方面聚焦长三角、珠三角等工商业发达、峰谷电价差较大地区,已为浙江某上市公司布置2MW/12MWh用户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  朗雄能源  上海朗雄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成立,采用的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电力工程系马志啟教授的铁铬液流电池技术,该公司已申请多项发明专利。朗雄储能是集储能技术为一体,专业从事新材料技术研发、铁铬液流电池制造及储能技术服务的新能源企业,目前研发测试采用高效多重孔电极结构的30KW/30KWh单堆铁铬液流电池产品,全部采用国产化的材料和部件,兼具高选择性和电导率的非氟离子传导膜应用和稳定可靠系统控等特性,具有安全可靠、环保长寿、成本可控、竞争力强等优点。其以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电站为核心产品,在江苏落地,一期总投资3.2亿元,投产后两年内产值有望达10亿元。江苏  恒安储能  江苏恒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恒安储能)位于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中国安储能源集团(股票代码:2399)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金1亿美元,占地面积107亩,是一家从事高性能、低成本、大容量储能产品的高科技公司,也是全国唯一实现锌溴液流电池全产业链覆盖、全自主知识产权、全国产化的储能产品与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公司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设有国际领先的研发展示中心,在南京建有包括电池隔膜、极板、电堆与模块组装在内的自动化产线,预计2025年实现5GWH的生产能力。  公司在南京建有包括电池隔膜、极板、电堆组装在内的自动化产线,目前已建成产能200MWH。恒安储能研发团队(原百能汇通核心团队)自2007年以来,通过自主创新,成功研发出锌溴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及隔膜、极板和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公司拥有近百项自主知识产权,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国家能源局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等四项科研任务,以及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成果转化等十余项地方项目。公司设立了全国第一家省级锌溴液流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内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产品通过了CNAS国家实验室认证、生产通过了ISO9001认证,团队主导完成了锌溴液流电池领域相关行业标准制定。  2018年,首台套锌溴液流电池兆瓦时储能系统应用在国电投黄河水电“国家光伏发电试验测试基地配套储能电站项目”中。2021年,锌溴电池业务并入中国安储能源集团并与中国华能、国家能源集团、中节能集团、国机集团等多家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锌溴电池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建立了锌溴液流电池关键技术的联合研发合作关系。  宿迁时代  宿迁时代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公司主营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已构建成电解液、离子交换膜、双极板、流道板、专用管道等所有核心原材料自产的全产业链。公司成立以来,与中科大、西交大、常州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科研团队深度合作,共同研发了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攻克了关键材料制备、电堆放大、电池组装等关键技术难题,掌握了多项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的核心技术,建成了国内首条大宽幅阴离子交换膜生产线。目前已申请专利40余项,部分技术获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  2023年3月,完成千瓦级光储充一体化项目示范,7月实现一期2GWh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生产线投产,9月完成完成A轮亿元融资,本轮融资由高瓴创投(GL Ventures)领投,邦盛资本、苏创投、产发创投等多方跟投,10月首套兆瓦级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产品成功下线。  近年来,宿迁时代与国内多家高校和科研团队开展“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成功突破了多项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的技术瓶颈和技术壁垒,联合研发出了一种全新的储能技术——水系有机液流电池,该技术使用纯水溶液作为支撑电解质,相较于传统的液流电池更加安全、环保、制造成本更低且不受金属资源制约,适合大规模长时储能。在江苏省建成大宽幅阴离子交换膜生产线,现已实现年产10万平方米规模。现有研发人员100余人,申请专利40余项,部分技术获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据悉,宿迁时代是目前唯一实现水系有机液流储能电池商业化的企业。  林源电力/林源集团  2023年,林源集团宣布大手笔布局全钒液流电池,陆续与辽宁朝阳、甘肃金昌、内蒙古乌兰察布等地签订开发投资协议,共同拓展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全产业链布局。这一轮布局总投资超300亿元,预计产值近1000亿元。6月,林源集团举行“应用于大规模全钒液流储能系统40kW高性能电堆及储能系列产品”新品发布会,重磅推出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列产品、PCS系列产品。  林源集团旗下坐拥两大子公司,其中林源科技以光伏、风电、多能互补等新能源项目开发、电站解决方案等为主营业务的新业态能源开发建设公司;林源电力则以储能系统集成和设备研发、生产制造、新能源系统设计等业务为核心的科技型公司。基于新能源上下游的全链布局优势,在新能源配储需求攀升的大环境下,林源集团业务发展还有着更多优势与可能性。  林源电力储能研究院院长闫渊表示,液流电池成为长时储能的首选,全钒液流电池的容量和功率可以灵活搭配,适配规模大、充放电4小时及以上的储能项目。未来,林源集团的目标是要做长时储能的领头企业!  艾博特瑞  艾博特瑞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2023年3月成立,以成为长时储能技术创新者为使命,专注于研发、推广与应用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同年5月完成天使轮融资交割,7月完成工厂选址,10月首条全钒液流电池电堆智能产线已经投产,并将于年底将进行首笔订单的交付。  艾博特瑞虽然成立较晚,但公司核心技术团队早在2014年就已经进入此领域,并围绕钒电池进行研发改进工作,创始团队的能力与经验是它的核心优势。“我们核心成员师从液流电池发明人Maria Skyllas-Kazacos,拥有丰富的液流电池研发生产经验和国际化视野,市场渠道广阔。核心团队拥有平均超过10年的液流电池研发生产经验,长期致力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新材料”  艾博特瑞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勇表示:作为一家全钒液流电池研发生产商,艾博特瑞立足于研发、推广与应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致力于做全球长时储能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者。作为全钒液流电池的研发生产商,艾博特瑞利用特有混合密封技术、电堆新材料应用及结构优化的轻量化产品致使其产品使用的运维成本持续降低,奠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凭借全钒液流电池技术领域的研发经验和能力,艾博特瑞市场进程持续加速。目前公司已在海外市场布局资深销售团队,各渠道多元化推广企业产品,且已有多个潜在项目在顺利推进中。而国内市场也与大型上市公司签署长期战略合作,迅速推进百MWh至GWh级别工程。对于城市的示范性项目,依靠产品优秀的性能和高安全性,致力解决城市用电问题。2023年,艾博特瑞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同创伟业领投。  美淼储能  江苏美淼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 中国·蓄电池网 来源:全球液流电池储能
description
2023储能锂电池三大趋势“复盘”

2023年储能锂电池行业迎来了技术、价格、产业格局等领域巨大变化。  由高工产研出品的2023中国储能锂电池行业发展蓝皮书在近日举行的2023高工储能年会上发布。  在此蓝皮书中,GGII统计,2023前三季度中国储能锂电池累计出货量约127GWh,同比增速接近50%,但第三季度出货量环比下降约23%,修正并下调全年出货量预期至180GWh,与年初预期目标230GWh相比,下调约22%。  受市场需求不急预期及行业新进入者增加影响,储能产品价格竞争激烈。下半年开始,陆续有系统、电池中标或成交价格跌破成本线,行业内卷达到峰值。最有力的例证在于,电芯价格在短短半个月内从0.5元/Wh跌至0.4元/Wh。  据GGII统计,从储能锂电池的细分应用来看,电力储能/通信储能增速放缓,户用/便携式储能需求疲软。而对于工商业储能赛道而言,预计2023中国工商业储能出货量规模将同比增长200%以上。  从竞争格局来看,2023Q1-Q3电芯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就具体出货量来看,宁德时代市场占比有所下降,而海辰储能、比亚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国轩高科、鹏辉能源等受海外业务上升带动,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据GGII统计,2023年1-11月国内电芯企业与海外客户累计签约订单已经超150GWh。全球储能电芯“中国造”趋势愈来愈明显。尤其在内卷严重的2023年,储能电芯全球渗透率在加速突破。天合光能战略管理与投资部储能业务总监李秉文亦表示,中国储能电芯全球地位愈来愈稳固。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电芯企业加速切入集成领域。比如比亚迪、海辰储能、瑞浦兰钧、鹏辉能源、宁德时代、南都电源等中标规模处于行业前列,与系统集成商加速形成竞争态势。  在高工储能统计的“5MWh+”储能系统出炉企业中,有宁德时代、海辰储能、中创新航、欣旺达、瑞浦兰钧等一批电芯企业。  具体分析下来,不难发现2023年储能锂电池赛道有以下几个特征。  1、应用场景、细分场景不断拓宽,赛道确定性越来越强。阳台储能、工商业细分储能应用不断被挖掘。全球主流储能市场不断拓宽。  在海外市场来看,中美欧等主流市场电力市场改革力度不断加速,储能主体地位更为明确;而新兴的南美、东南亚、南非等市场储能需求不断释放,对储能锂电池需求愈来愈旺盛。  从国内市场来看,现货市场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速建设,独立储能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并网调度政策有望解决储能利用率低等难题,而市场机制不断向好,储能市场化之路正在加速到来。  2、成本快速下降,中国储能锂电池技术迭代进入“爆发期”。中国企业全球产品、供应链优势加速凸显。在成本下降、全球渗透率等目标牵引下,储能锂电池进一步确定大容量电池研发方向,迭代速度不断加快。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已经有20余家电芯厂向300Ah+进军。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电芯厂预判,未来储能锂电池容量还会走向更高,可应对长时储能需求。最近海辰储能出炉的MIC 1130Ah,以及亿纬储能"MR.BIG"均剑指长时储能需求。  面对更广市场需求,未来,或将催生更多样的储能锂电池产品。大圆柱电池将进一步加速渗透储能领域,比如已经批量运用的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便携式储能细分场景。  3、产品同质化、安全隐忧短期内仍将凸显,三线企业将加速被淘汰和出清。面对极速变化、玩家众多的储能赛道,除了一些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之外,产品同质化可能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避免的现象。  伴随行业周期性淘汰潮到来,将有一批企业将在低价、内卷中存在经营难题,三线企业将面临被出清、淘汰的风险越来越高。GGII预计,第一波淘汰潮正在到来。事实上,包括亿纬储能总裁陈翔在内的高管也对外表示,行业洗牌正在进行中。  产品同质、低价竞争、技术竞速加速等行业大背景下,储能锂电池安全隐忧仍将是行业重要难题。相关行业标准、安全标准也成为包括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博士等在内的行业人士的呼吁重点。

作者: 中国·蓄电池网 来源:高工锂电
description
耐高温锂离子电池隔膜研究有了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中心和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合作,利用重离子辐照技术和化学蚀刻工艺,研发出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耐高温PET隔膜。  据了解,隔膜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部件之一,具有隔离正负极以防止电池短路、为锂离子自由穿梭提供通道的重要作用。它的性能对电池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目前,科学家通过在聚烯烃隔膜涂覆耐高温无机或有机材料等方式来提高聚烯烃隔膜的耐高温性能,以提升电池的安全性,但此方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聚烯烃隔膜热稳定性差的不足。因此,开发耐高温的新型锂离子电池隔膜和工艺,成为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科研人员借助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将重离子辐照技术与化学蚀刻工艺相结合,以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为基材,开发出PET基耐高温锂离子电池隔膜。该锂离子电池隔膜相较于商业聚烯烃隔膜,具有更加均一的孔径分布和更优异的电解液润湿性,且所制备的PET隔膜表现出良好的耐高温性能。电池测试结果表明,PET隔膜具有更高的锂离子迁移数(0.59)以及优异的常温和高温循环性能。  据悉,该研究将重离子辐照技术应用于新能源研究领域,为新型耐高温电池隔膜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对促进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沈慧 来源:经济日报
description
全球首款纳电池车批量在安徽交付

1月5日,由江淮钇为与中科海钠共同研制的全球首款纳电池车在中国安徽正式向用户批量交付,推动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迈出最重要的一步。这“重要一步”的背后,“合肥服务”发挥出“牵线搭桥”重要作用,助推企业“双向奔赴”。得益于合肥场景应用创新,江淮钇为与中科海钠深度合作,后续双方将在电池基础研究、新车型开发、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展开合作。  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新突破  电池技术对于新能源汽车降本至关重要。当下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电池基本为锂电池,但因锂资源较为稀缺,钠离子电池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最新风口。  2023年12月27日,搭载中科海钠供应的32140钠离子圆柱电芯的江淮钇为纳电版“花仙子”正式下线。2024年1月5日,“花仙子”正式向用户批量交付,全球首款钠电池量产车真正走进市民生活,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迎来里程碑时刻。  钠电版“花仙子”所使用的钠离子圆柱电芯,单体容量12Ah,能量密度≥140Wh/kg,采用铜基层状氧化物+硬碳的技术路线,具备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低温性能好、循环寿命长等优势。  中科海钠副总经理刘攀告诉记者,对比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有低温性能更好、价格更稳定、资源供应稳定等特点。  “相比磷酸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能够适应零下20℃低温环境,超92%的容量保持率,即使是极寒地区,冬季续航衰减也可忽略不计。”此外,搭载钠离子电池的轿车充电速度比当下主流磷酸铁锂电池充电速度快一倍。  刘攀告诉记者,中科海钠与江淮钇为已合作一年,这次联手是双赢更是“双向奔赴”。  “江淮钇为团队系统性地给我们提出了车规级的要求,对钠电池产业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刘攀表示,为成功研制出汽车能够搭载的钠离子电池,他们在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高低温性能、安全性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测试和改进提升。“后续我们与江淮钇为还将在电池基础研究、新车型开发、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场景服务”搭建企业合作平台  “感谢合肥提供的场景对接服务,我们不仅与江淮钇为开展了深度合作,也与合力叉车、蔚来汽车等8家企业精准商讨了钠电合作机会。”刘攀表示,借助合肥场景创新这一平台,中科海钠与江淮汽车、合力叉车已顺利完成场景验证测试。  除了江淮钇全球首款钠电池量产车正式交付,中科海钠的钠离子电池也已在合力叉车样车上进行了内部使用,后续双方将共同开发专用车型。  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场景创新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一直围绕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开展精准研判,主动接洽行业领军企业对接场景合作。  聚焦钠离子电池这一新能源“风口”。合肥抢占先机,已形成《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情况的研究报告》《关于中科海钠场景应用工作情况报告》等,明确加快钠电产业布局,强化钠电应用场景供给,吸引龙头企业来肥布局落地。今年,合肥召开钠离子电池应用场景对接会,携中科海钠赴合肥松果出行、八方地动开展钠电场景对接。  与合肥接触一年有余,中科海钠也被这里的满心诚意与细心服务所打动。刘攀告诉记者,通过与江淮钇为、合力叉车为代表的合肥企业合作,感受到合肥对产业的理解很深刻。“合肥尊重企业经营,熟悉产业发展,我们期待在这里落地更多项目。”

作者: 记者 刘小容 来源:合肥通客户端
description
探索长时储能新路径:液流电池的崛起

眼下,尽管风力发电机、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设施在生活中已越来越常见,但中国三分之二的社会用电量仍来自于会带来大量碳排放的煤电。  为了优化国家能源结构,加速发展新能源,各级政府纷纷以储能为抓手推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许多政策和资源都向发展长时储能倾斜。在各种长时储能技术路径中,液流电池凭借本征安全、度电成本低、灵活易部署等优势脱颖而出,进入到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发展新能源需引进储能做帮手  发展新能源,必须引进储能,这是由新能源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等特点决定的。  以光伏发电来说,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光照强度不一样,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压和电流也会出现相应变化。对于电网来说,光伏发电并不是越多越好。在正午、盛夏等强光照条件下,光伏输出的电压如果大幅超过电网的可接受能力,可能会造成电网阻塞,影响正常供电。  同样,新能源发电量不足,也会冲击电网安全。以风力发电为例,风的速度、方向,时刻都会发生变化,一旦天气在较短的时间内由大风转为小风、甚至静风,而其他的电源又无法补充上来,就会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困难,甚至造成电网瘫痪。  因此,发展新能源,需要引进储能来做帮手。在发电量高于用电需求时,将多余的电量储存起来备用;当新能源发电不足时,再将先前储存的电量补充输送进电网。通过这种削峰填谷的操作,来保障电网的运行安全。这样既能平衡电力负荷,有效缓解因新能源发电不稳定造成的影响供电安全的问题,保障电网正常运行,还能“削峰填谷”,在不同时段内合理调配资源,满足社会用电需求,减少损失浪费。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成为新能源“标配”  目前,可投入商用的储能技术非常多,储能时间也有长有短。对于新能源电站来说,只有配置4小时及以上的长时储能产品,才能真正起到平衡电力负荷与削峰填谷的作用。  根据2022年,全国光伏电站平均利用1452小时,全国风力电站平均利用2259小时计算,每天的工作时长分别为4小时和6.2小时。如果电站配备的是2小时以内的中短时储能,依旧无法保护电网免受因新能源发电不稳定所带来的冲击。  另外,短时储能无法有效填补一天内的用电峰谷缺口。我国用电峰谷平时间段的划分如下: 高峰时段08:30-11:30 & 18:00-23:00;平时段07:00-08:30 & 11:30-18:00;低谷时段23:00-7:00。当高比例使用新能源发电时,如果储能时长不足,会出现白天光照和风能充足时,电池很快充满,无法继续充电;到了早晚用电需求高峰时,电池又很快用尽,无法补能的尴尬。  为此,各地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要求新能源项目配套建设4小时以上的新型储能设施。  2023年7月,山东省出台《关于支持长时储能试点应用的若干措施》,要求试点项目规模不低于10万千瓦,满功率放电时长不低于4小时,这是国内首个支持长时储能发展的地方性专项政策,长时储能可享受优先接入电网、优先租赁、容量补偿标准提高、减免输配电价等优惠政策。  同月,内蒙古自治区出台《关于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提案》,要求市场化的新能源项目按照装机容量的15%,配置时长4小时以上的储能设施。  根据这些政策内容,可以明确看出政府对储能行业的重视程度,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日内平衡调节的问题。未来,储能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用于解决日以上甚至跨周、跨月的调节。可以预见,长时储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清洁能源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储能技术百花齐放,谁将突出重围?  目前在储能市场应用最多的锂离子电池因其寿命有限且自放电率较高,长时间存储将加速电池老化,只适合2小时以内的中短时储能场景,无法满足长时储能的需求。  在结构层面,锂离子电池将功率输出与能量储存装置紧密结合。如果要增加储能时长,就要等比例增加电池成本。因此,4小时储能系统的电池成本相当于1小时储能系统成本的4倍。锂离子电池在长时储能领域并不具备经济性。图:锂电池与液流电池的投资成本示意  在长时储能的各种技术路径中,抽水蓄能已处于大规模商用阶段,具有装机容量大、放电时间及使用寿命长、能量转换效率较高等优势,但也存在选址受限、建设周期长达8-10年等劣势。  压缩空气储能虽然单机容量大、储能时间及使用寿命长,但是存在压缩过程放热损失能量、选址局限于高气密性空间(如岩穴、废弃矿井等)、建设周期较长(2年左右)等问题。  那么,有没有一种长时储能技术,既能像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一样实现长时,又能克服选址难、建设周期长的劣势呢?  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分析称,长时储能技术包含最关键的两个要素,首先能量载体可以流动,同时要有相应的能量转换装置,实现容量和功率解耦。液流电池就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优质之选。图:液流电池运行原理  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电力系统储能技术,它通过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存储在液态电解质中,然后在需要时将化学能重新转化为电能进行释放。这种技术路径最适合长时储能,因为它具有本征安全、4小时以上储能时长、度电成本低等特点。液流电池的储能容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具有建设周期短(3-6个月)、灵活易部署的特点,因此它非常适合用于大规模储能系统,如新能源并网等应用场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液流电池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液流电池优势凸显,获国家与市场双重认可  目前我国液流电池主要有全钒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等技术路线。其中,全钒液流电池是国内商业化较早的路线之一。  聚焦全钒液流电池的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丽谈到,具备长寿命、高安全的液流电池主导的场景将弥补锂电池的安全、长时缺陷。比如,在高安全的情况下,城市复合中心、地下储能、人群密集的区域,适合液流电池;基于长寿命特征,液流电池适合于做大规模型、基础设施型的建设。  锌铁液流电池作为后起之秀,具有原料供给量大、价格低的优势,近年来发展迅速。纬景储能的锌铁液流电池具备本征安全、度电成本低、4~8小时储能、大规模量产、寿命长、易部署、建设周期短、环境友好等特性,正在通过技术迭代与规模化量产来逐步降低液流电池的储能度电成本,提升新能源的经济性。  作为长时储能代表,液流电池还得到了国家权威部门的高度认可。在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中,纬景储能研发并生产的“锌铁液流新型储能电池”和巨安储能的“铁基液流储能系统”均被列入其中。图: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新型储能赛道  2023年,液流电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个吉瓦时级别项目集采开标、首个吉瓦级产能工厂投产等事件,为整个储能行业带来了发展的曙光。中核汇能、中国电建市政公司、国家电投相继开启GWh液流电池项目招标,对液流电池进行大规模集采,储能市场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已从“一锂独大”转变为“百花齐放”,液流电池将长时储能领域的“明日之星”。

作者: 中国·蓄电池网 来源:中国电力网
description
2024年中国锂电池行业十大预测

锂电产业链经过2020-2022年的急速扩张,2023年市场渐显“疲态”。市场疲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新招标项目大幅减少;  2)企业目标完成率低;  3)产品价格腰斩。  从新招标项目来看,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锂电产业链全行业招标量较2022年下降5成左右。  从预定目标完成情况看,结合公开资料,除少数企业外,2023年主机厂与电池厂年初设定的目标均未实现,产销量较好的企业能完成年初预定目标的60%以上,多数企业完成率在40-55%。其中,部分三线及以下企业已开始因产能过剩/客户缺乏/成本劣势等问题出现经营困难。  从产品价格来看,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较年初已腰斩,锂盐等材料甚至降幅超过70%,导致产业链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原本“红火小日子”(毛利率25-40%)变“天寒地冻”(毛利率15-20%),预计2024年因价格下降带来的“痛”仍将持续。  为应对市场竞争,缓解竞争压力,开拓新的市场与赛道成为产业链企业的首要选择。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结合过去一年对锂电池产业链的跟踪研究,对2024年锂电池市场做出以下预测。  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首破TWh,动力与储能锂电池市场增速超25%  2024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超1100GWh,同比增长超27%,正式进入TWh时代。其中动力电池出货量超820GWh,同比增长超20%;储能电池出货量超200GWh,同比增长超25%。2020-2024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及预测(GWh)资料来源: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2023年12月  2、中国数码电池出货量超50GWh,增长来自于小动力市场  全球经济大环境下行导致基建、钢铁、房地产以及大消费等领域增速下滑,其对消费类产品(如电动工具、手机、平板以及笔电等)带动乏力,进而降低对锂电池的需求。  GGII预计2024年中国数码电池出货量超50GWh,同比增长超3%。其中,3C软包数码电池及电动工具用锂电池出货量增长1-2%;港口机械、AGV等市场锂电池需求有望实现5%以上增长;受益于产品价格的下降,小动力用锂电池市场将实现15%以上的增长。2020-2024年中国数码锂电池出货量及预测(GWh)资料来源: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2023年12月  3、四大主材出货量同比增速均超20%  GGII预计2024年中国锂电用四大主材料出货量增速均超20%,其中正极材料出货量超300万吨,锂电隔膜出货量超220亿平米,负极材料出货超200万吨,电解液出货量超130万吨。2021-2024年中国产业链主要材料出货量及预测(万吨,亿平)资料来源: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2023年12月  从主要产品结构来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占比正极材料总出货比例近70%,三元正极材料占比不足26%;磷酸锰铁锂材料市场出货量将超3万吨,同比增长超500%。受锰酸锂材料需求增长带动,中国富锂锰基材料出货增长将超50%(主要掺杂使用)。  受磷酸铁锂电池增长带动,2024年中国LiFSI市场需求量将超3万吨,市场增速超100%。2024年国内铁酸锂等补锂材料出货量将迎超30%增长(配套磷酸盐系电池使用)。  双层涂布技术对天然石墨出货带动有限,人造石墨占比负极材料市场总出货比例超86%,受动力大圆柱电池“1—10”增量带动,2024年硅基负极材料市场出货将超3.5万吨,同比增长超80%。2021-2024年细分正极材料出货量及预测(万吨)资料来源: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2023年12月  4、国内锂电产业链迎海外布局“落地年”,东南亚、东欧及南美是主要落地区域  2023年是国内锂电池产业链企业集中走向海外的一年。超20家企业(锂电池企业、正极企业及设备企业等)在东南亚、非洲、东欧及南美(含中美洲)等区域考察,但真正落地的企业很少,仍处于初期市场调研阶段。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GGII预计2024年将成为国内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海外集中“落地年”,其中东南亚、东欧以及南美(含中美洲)将成为项目落地主要区域。资料来源: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2023年12月  5、动力用大圆柱电池与(半)固态电池迎“1—10”阶段性放量  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2023年国内(半)固态电池出货突破GWh。结合头部主机厂规划,GGII预计2024年国内将有超过5款搭载(半)固态电池的新车型上市销售,预计2024年(半)固态电池出货量可实现5GWh级别出货。  动力用大圆柱电池方面,目前多极耳铝壳系大圆柱(3/4/6系)电池已经实现批量出货,动力用全极耳钢壳系大圆柱已完成从“0—1”的量产突破,预计2024年将在乘用车领域迎来GWh级批量交付,开启“1—10”的新阶段。2022-2024年国内大圆柱电池出货及预测(GWh)资料来源: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2023年12月  6、快充锂电池迎“量+质”突破,产品倍率性能从1.3-1.7C向1.7-2.5C迈进  3C软包数码电池领域已实现4C以上快充能力,并在消费市场广泛应用。当前国内已超10家动力电池企业布局快充技术。目前主流倍率性能集中在1.3-1.7C,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平均倍率性将超1.7C,逐渐向1.7-2.5C迈进。  预计2024年中国新上市快充车型(平均充电倍率大于2C)超15款,中国快充版车型出货量有望超5万辆。结合海外主机厂800V平台新车型集中释放,将带动国内快充锂电池产品出货超10GWh。  受快充锂电池带动,2024年中国寡壁(或双壁、单壁)碳纳米管、快充型电解液、小粒径正极材料以及新型锂盐添加剂等材料出货量将迎超80%增长。  7、动力/储能电池CR5集中度提升1~2个点,隔膜/铁锂正极/电解液CR6集中度下降2~4个点  从市场集中度看,在电池领域,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市场CR5集中度相比2023年仍将呈上升趋势。动力电池市场CR5集中度将超90%,储能电池市场CR5集中度将超72%。  在材料方面,2024年中国锂电铜箔、负极及三元正极市场CR6集中度将与2023年持平(2023年分别为60%、78%、53%)。隔膜、铁锂正极及电解液CR6集中度将在2023年基础上(2023年分别为77%、67%、73%)再下降2-4个百分点。2023-2024年部分领域集中度变化(%)备注: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取CR5格局,主要电池材料取CR6格局资料来源: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2023年12月  8、锂电池产业链主要环节产品价格降幅5~15%,带动锂电池成本下降0.03-0.06元/Wh  2024年锂电池产业链主要环节产品价格在2023年基础上降价幅度在5~15%。其中负极、电解液等环节降幅5~12%,正极、隔膜等降幅8~15%。除材料外,2024年锂电生产设备及相关零部件的价格也将在2023年的基础上继续下降。  原材料及零部件价格下降带动电池成本降幅5~10%,锂电池成本将在现有基础上再下降0.03-0.06元/Wh。资料来源: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2023年12月  9、石油焦中高硫焦体系负极有望实现“0—1”突破,电池组装线“紧箍”逐渐“解禁”  原材料降本方面,低成本原材料应用占比将持续增加。如负极用高硫焦在2024年有望实现“量”的突破,实现小规模批量出货,带动负极成品成本下降5-10%;4.5μm及以下超薄铜箔与复合集流体短期内难以实现10GWh级规模放量。6μm锂电铜箔仍为主流高性价比集流体材料;在上游原材料折扣方面,相比2023年镍/锂92~94折扣,2024年镍/钴/锂盐计价系数有望实现全线90折扣。  在产线增效方面,方形电池组装线平均生产效率将向30-35PPM方向迈进(2023年为22~28PPM),46系钢壳大圆柱电池装配线生产效率有望实现100~150PPM的突破(2023年为50~100PPM)。  10、各环节产能利用率不足60%,无效产能加速出清,设备企业现生存危机  从产能利用率看,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有效产能(不含未开工及未通过下游验证的无效产能)利用率将低于60%,储能电池市场有效产能利用率将不足50%。多数新进企业新释放产能成无效或低效产能。  2024年负极材料行业产能突破450万吨,隔膜产能突破320亿平,三元正极材料产能突破20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突破550万吨。除隔膜外,其他主材产能利用率不足45%,行业TOP4~ 8 企业瓜分超90%的市场份额。  从设备招标来看,2024年国内动力与储能电池新增招标产能将不足250GWh,直接对应的设备新增市场规模不足700亿,设备市场难以再现2022年行业规模高峰点。2022-2024年中国锂电池市场招标产能(GWh)资料来源: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2023年12月  2022年国内锂电池生产设备招标量主要集中在一线/二线电池企业,招标量占比总量比例超80%。进入2023年,一线电池企业的招标项目多处于延缓状态,而储能电池企业/大圆柱电池企业/二线电池厂及主机厂自建电池厂开启招标,这些企业需求合计占设备新增市场比例超85%。  由于生产设备主赛道竞争激烈,部分设备企业需开发业务新增长点与盈利点。据GGII不完全统计,2022-2023年集中涌进细分赛道的企业数量超80家,爆发式涌入背后是惨烈的竞争与激烈的“厮杀”。2024年设备企业面临的生存危机将更加严峻。锂电机器视觉检测系统、锂电CT设备、布局光伏、磁悬浮输送系统的锂电设备企业数量(家)资料来源: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2023年12月

作者: 中国·蓄电池网 来源:高工产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