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SK Innovation与诺奖得主共同研发电池
根据外媒消息,近日韩国电池生产企业SK Innovation与2019年诺贝尔奖得主John Goodenough教授的团队取得合作,二者将共同研发更高能量密度、更好安全性以及更具成本优势的下一代电池技术。据报道,二者将共同致力于研发的新电池技术是一种新型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该材料将用于生产固态电池。新材料将能够让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突破1000Wh/h,而以当前的动力电池技术想要达到800Wh/h都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还尚没有关于该款固态电池何时商业化的时间表。除了能量密度的提升,新电池技术还能够有效抑制锂枝晶的产生。锂枝晶是锂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还原时形成的树枝状金属锂,影响电池的安全与稳定,是电池自燃的一大诱因。因此新的固态电池技术不仅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还降低了电池的一大安全风险,至于该电池技术的成本优势,目前还尚没有明确的说法。关于动力电池技术的最新资讯,请持续关注汽车之家的后续报道。(消息来源:insideevs;文/汽车之家 胡永彬)
来源:汽车之家
7月份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5GWh,同环比均上升6.8%
8月11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最新数据显示,7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5GWh,同环比均上升6.8%。电池装车量排名前三的企业是宁德时代、比亚迪和LG化学。7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6.1GWh,同比增长6.4%,环比增长13.8%。其中三元电池产量3.3GWh,占总产量53.8%,同比下降23.1%,环比增长4.0%;磷酸铁锂电池产量2.8GWh,占总产量45.6%,同比增长97.8%,环比增长27.2%。1-7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29.6GWh,同比累计下降39.8%。其中三元电池产量累计18.1GWh,占总产量61%,同比累计下降43.0%;磷酸铁锂电池产量累计11.5GWh,占总产量38.7%,同比累计下降25.2%。7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5GWh,同环比均上升6.8%。其中三元电池共计装车3.3GWh,同比上升57.1%,环比上升8.7%;磷酸铁锂电池共计装车1.7GWh,同比下降31.4%,环比上升3.5%。前7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22.5GWh,同比累计下降35.2%。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累计15.9GWh,占总装车量70.6%,同比累计下降32.2%;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累计6.5GWh,占总装车量28.8%,同比累计下降37.6%。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按车型划分的平均装车电量52.2kWh,环比上升1.3%。其中纯电动乘用车单车平均带电量48.5kWh/辆,环比下降3.1%。纯电动乘用车系统能量密度在140Wh/kg及以上车型产量仍占据主体地位,140(含)-160Wh/kg和160Wh/kg及以上车型产量占纯电动乘用车总产量比例分别为37.6%和39.6%,7月份宏光mini EV等微型车产量大幅提升,125Wh/kg以下车型产量占比由2%上升至10.9%。从装车量集中度水平来看,7月,共计45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6月份减少3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3.5GWh、4.1GWh和4.6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69.4%、81.3%和91.9%。7月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排名中,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分别以2.26GWh、0.63GWh和0.59GWh包揽前三,比亚迪超越LG化学上升至第二位。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61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8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16GWh、18.5GWh和20.9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71.3%、82.1%和93%。
来源: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
宁德时代将成奔驰头部电池供应商 已开始联合研发下一代电池
8月5日,国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宁德时代”,300750)宣布,将与梅赛德斯-奔驰(下称“奔驰”)在电池技术领域进一步强化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下一代电池技术,支持奔驰车型的大规模电动化。目前,奔驰正加速推进其“电动为先”战略,宁德时代将为其提供符合碳中和标准的电芯、模组及电池包产品。该类产品通过使用循环材料、可再生能源进行电池生产等手段,在电池制造及企业经营中做到节能减排,并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实现电池生产过程的零碳排放。此次战略协议涵盖了各领域的动力电池技术,包括为奔驰乘用车产品提供的电芯及模组,为其轻型商务车产品提供的整体电池包等。双方已经开始下一代电池的研发工作,研发成果也将应用于未来几年双方推出的合作车型中。研发目标包括缩短研发周期,通过提高电池能量密度以大幅增加续航里程,并减少充电时间等。此外,为提升电动车的高端市场竞争力,配备宁德时代电池模组的EQS纯电豪华轿车将于2021年推出,续航里程将超过700 公里(WLTP标准),充电速度比现有车型快一倍。对于此次合作,奔驰方面表示,“通过集成先进的电池系统,我们将打造拥有出色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安全性及可持续性的豪华车。与宁德时代的合作将助力我们加速向碳中和的转型。宁德时代将成为梅赛德斯-奔驰的一家头部供应商,保障下一代EQ产品未来几年的电池供应。”宁德时代成立于2011年,业务涵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动力电池领域龙头企业。市场研究公司SNE Research 2019年全球锂离子动力电池出货量数据显示,宁德时代以32.5GWh的出货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近1/3的市场份额。该公司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于去年10月正式动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德国最大的锂电池工厂。宁德时代方面表示,随着图林根工厂建设推进,公司正在建立与完善欧洲的服务体系,为奔驰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以及更稳定的产品供应。奔驰可以从图林根工厂采购电池,进一步提高了其供应链本土化采购率。8月5日收盘,宁德时代报收于210.35元/股,下跌0.16%。
来源:澎湃新闻
宝马动力电池供应“三部曲”
宝马正在为其多元化电池供应策略“添砖加瓦”。在动力电池供应方面,宝马的策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从外部采购电芯,绑定多家大型动力电池企业;另一方面则是持续积累在电芯开发设计方面的经验,并组建技术团队和建设试点工厂为其自产电芯做准备。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构建其稳定的电池供应体系和降低成本,宝马也在上游原料端进行布局。外部电芯供应扩容宝马目前在全球共有10家汽车制造工厂和四大电池工厂,分别位于德国丁格芬、美国斯帕坦堡、中国沈阳和泰国曼谷。上述电池工厂主要负责电池模组和PACK的设计与组装,电芯则主要外购。在电芯采购方面,宝马已经拥有三星SDI和宁德时代两家动力电池供应商。进入2020年,宝马又新增了两家电池供应商Northvolt和亿纬锂能(定点),加快完善其动力电池供应链。宝马动力电池供应体系2019年11月,宝马分别与宁德时代和三星SDI签署了7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69.01亿元)和2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26.05亿元)的电池供货合同,供货时间为2020/2021年至2031年。2020年7月,宝马又与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签订了一份20亿欧元(约合159亿元人民币)的电池供应合同。同月,亿纬锂能子公司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收到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供应商定点信,具体合作事宜双方正在商洽中。这意味着亿纬锂能有望成为宝马第四家电池供应商。根据宝马的电气化战略,到2021年,宝马的电动汽车(电池电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将比2019年翻一番。到2023年,宝马集团将向市场提供25款电动车型;到2025年,这25款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将占到集团总销量的30%。上述供货合同签订表明,长期来看,动力电池高端产能缺口,进而倒逼国际车企提前部署优质电池维稳供应。从宝马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布局来看,宝马的策略是在一个地区拥有2-3家电池供应商,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构建梯次电池供应体系,从而保障其电池供应稳定和降低成本。自产电芯进程加速随着对动力电池需求的持续增长,宝马意图在集团供应链网络中建立全球竞争优势,并通过自主研发和与电池供应商开发的路径保持其在电池技术方面的优势。尽管宝马尚未宣布是否会涉足电芯生产,但种种迹象都表明宝马没有放弃在自产电芯方面的布局。“我们是否会在以后的某个时间点批量生产电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商市场的发展”。宝马表示。2017年,宝马投资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4亿元)在慕尼黑-米尔伯特霍芬工厂建设了一座新的电芯技术中心。该中心涵盖了从电芯研发到测试、制造以及回收利用的整个产业链。宝马的目标是在电芯技术和系统集成方面保持领先优势,进一步提升其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加快其新一代电池的研发速度。近期,宝马在自产电芯方面又有了新动作。日前,宝马集团获得了来自德国联邦政府和巴伐利亚州6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9亿元)的拨款用于电池研究,并计划在慕尼黑附近的帕斯多夫建立其试验电池生产基地。宝马回应称,2022年底帕斯多夫工厂计划投产,公司将投资1.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亿元)测试新的工厂技术并尝试创新的生产工艺。“我们的目标是在质量,性能和成本方面优化电池的批量生产。通过这个新的试点工厂,我们正在弥合价值链中的最后一条鸿沟,从电池单元的开发到模块和驱动组件的生产,再到在我们的车辆工厂中安装完全组装的高压存储单元”。宝马负责生产的管理委员会成员米兰?内德列科维奇解释了新工厂的职能。这表明宝马正在加强其在自产电芯方面的技术储备,并随时有可能启动自产电芯计划。强化原材料供给控制为了构建稳定的电池供应链体系,宝马还将其业务布局延伸至上游原材料和末端回收领域。去年12月,赣锋锂业(002460)与宝马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确定了公司及子公司赣锋国际将于2020-2024年(双方协商确认后可展期3年)向德国宝马指定的电池或正极材料供货商供应锂化工产品的品种和具体数量,价格依据市场价格变化调整。“预计订单总额为5.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2.3亿元)。这样宝马集团就能确保其高压电池中的第五代电池达到100%的氢氧化锂需求。”宝马股份公司采购与供应商管理委员会成员AndreasWendt博士表示,我们对原材料的需求将继续相应增长。到2025年,仅锂一项我们预计的需求量将是今天的七倍。今年7月,宝马与摩洛哥矿业公司Managem Group签订了一份钴供应合同,合同金额约为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9亿元),供货期为2020年至2025年。通过这份合同,宝马将从摩洛哥获得满足其第五代电动车动力电池五分之一的钴原料供应,剩余五分之四的钴原料将从澳大利亚采购。宝马表示,仅就钴而言,公司预计到2025年我们的需求将大约增加三倍。此前,宝马已经和嘉能可签订了巨额钴原料供货协议。当前,宝马已经改变了公司电池原材料的采购战略。在锂和钴等重要材料的采购中,宝马将直接与上游供应商采购,然后提供给其电池供应商。此举有助于确保其原料供应安全和降低成本,同时也有可能是在为其自产电芯储备原料。此外,宝马直接采购钴锂原料的另一个目的也是希望可以减少钴的使用。据悉,宝马在其第五代电动汽车中将使用钴含量更低的NCM811电池,替代原来钴含量较高的NCM532电池,提升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并进一步降低电池成本。在中国市场,宝马已经大规模的导入了宁德时代生产的NCM811电池;而在国际市场,三星SDI也在加快其下一代高镍NCA Gen5电池的量产进程。此外,宝马当前也在试点自产电芯,后期也有可能量产高镍电池。总体来看,无论是在外购电池还是自产电芯方面,宝马都在加快推进,目的是构建一条可持续的多元化电池供应体系。
来源:高工锂电
动力电池中国领先地位亟待巩固
放眼全球汽车产业链,中国在关键零部件制造领域第一次走在了世界前列。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已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并成功进入大众、宝马等高端供应链。2019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累计出货32.5GWh,占全球市场的27.87%。不仅如此,2019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企业有五家,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AESC、国轩高科和力神电池,另有两家日本企业和三家韩国企业,这10家龙头占据了全球85%的市场份额。而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为71GWh,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占比高达60.89%。事实上,在动力电池全产业链,中国都已经出现了龙头公司。例如上游锂资源,天齐锂业持有目前世界上正在开采的储量最大、品质最好的锂辉石矿51%的股份;赣锋锂业持有全球第二大锂辉石矿43.1%的股份。再如钴,全球钴精炼排名前六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五席,分别是华友钴业、格林美、金川、佳纳和腾远,而在钴矿资源中,洛阳钼业、金川集团和中冶瑞木也进入了全球前十。在中间环节,格林美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三元电池前驱体生产企业,占到全球20%的市场份额,容百科技、当升科技等也都位居全球前列。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的优势地位,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国际汽车巨头。今年以来,戴姆勒-奔驰投资孚能科技、本田参股宁德时代、德国大众入股国轩高科……与过去中国汽车企业争取与国际巨头合作机会相反,在动力电池领域,如今是国际汽车巨头争相与中国企业合作。以本田为例,由于宁德时代股价持续大幅上涨,目前总市值已接近5000亿元,因此尽管只获得宁德时代1%的股份,本田就将付出数十亿元的代价。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优质电池产能也是稀缺资源,一方面说明中国的电池企业已经强大起来,技术实力获得国际汽车巨头的认可;另一方面,为了保障供应链安全,汽车巨头需要通过深度合作锁定产能供应。此外,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完备的产业链,仍是吸引外资布局中国的关键。毋庸置疑,依托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影响力,中国汽车产业已经积淀了一定的竞争力,动力电池自主品牌群体的崛起,正是中国汽车全产业链自主创新的一个缩影。放在大的时代背景来看,这是一个速度时代,是汽车产业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新能源汽车淘汰燃油车的趋势已然显露。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当国际汽车巨头携巨量的资本、多年深耕的技术优势进入这一市场,我们是否仍能保持优势?居安思危,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切不可掉以轻心,只有持续技术创新、巩固产业链上下游优势,才是保持领先地位的根本。作者:□吴蔚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