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蓄电池研究所主办

业务范围:蓄电池检测、标准制定、《蓄电池》杂志、信息化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联系电话:

新闻中心

description
不要错失退役电池循环利用这块市场大蛋糕

车载退役电池的循环利用大幕已然开启,市场大蛋糕正在被悄然分食。日本丸红公司日前与中国造车新势力拜腾进行资本合作,并在出行服务、能源解决方案等达成战略合作。有分析称,丸红此次合作拜腾的目的之一是从电池产业链的最初阶段着手,确保获得使用完毕的车载电池,从而开展循环利用,改造成为大型电池储能设备。看中这块市场蛋糕的还有日本贸易商行伊藤忠商事,今年10月29日,伊藤忠商事与比亚迪合作,双方将建立合资企业,将汽车废旧电池利用在可再生系统当中。此外,特斯拉今年上半年也对外宣称,正在研发一种电池回收系统,通过该系统提取退役电池中的锂和钴等关键矿物与电池中的铜、铝和钢等,并用于生产新电池。笔者认为,无论是用于储能系统,还是新电池生产,电池的回收利用将成为汽车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传统汽车发展起步较晚,不过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可谓与其他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并不断抢占市场先机。值得注意的,电池方面的能量密度正在飞速提升。威马官方宣布将会在2020年北京车展上推出全新纯电动轿车“7系”,其综合续航里程或将会超过700km;广汽蔚来旗下独立品牌“HYCAN 合创”首款量产车型HYCAN 007将于明年4月上市,这款智能纯电动SUV的NEDC工况续航里程可达643公里。从今年纯电车型续航里程500公里成“标配”,到明年的“破6达7”,电池密度越来越高,早期服役且续航里程较少的纯电汽车也将面临被车主淘汰的境遇。不过,这将为电池回收备好充足的“粮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各个环节的充分支撑,电池的安全与续航,充电桩的密度与便利性,退役电池的回收再利用等,都需要齐头并进,才能让新能源汽车真正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去年工信部就曾出台政策,动力电池回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车企承担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从实际情况看,一些车企也在积极尝试,但是在回收再利用方面取得突破的少之又少。当然,因技术难度、电池标准不一、回收资质等原因,造成退役电池回收利用难的问题也存在。但正因为有难度,才更需要企业下大力气攻克这一难度,勇当行业标杆,才能在蓝海中拔得头筹。笔者认为,我国退役电池的回收利用的脚步应该再快一些,标准体系的建设应该更完善一些,提前做好谋篇布局,不留一丝喘息的时间,才能既不输在起跑线,又能在马拉松中不落队,吃到这个市场大蛋糕。□新京报汽车评论员 秦胜南

作者: 沈阳蓄电池研究所新闻中心 来源:新京报
description
固态电池真的能提前量产吗?

近日,某自媒体平台称,固态电池将提前量产。而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的预测,全固态电池估计在2025-2030年后才会实现商业化。中国市场上比较被市场关注的固态电池企业,目前发展的都不是全固态电池。得出固态电池提前量产的言论,来源于辉能科技推出的NCM811+石墨负极的类固态电池,软包电芯密度可以达到255Wh/kg。这款电池在CES 2019上展示过,整包内含4个大电芯,能量密度接近于宁德时代石墨负极的NCM811一代电池。根据搭载宁德时代NCM811电池的宝马X1插混车试验数据显示,虽然该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超过240Wh/kg,但是在1C的充放条件下,能量密度仅为213Wh/kg,低于当前主流的NCM523电池。辉能之所以够达到如此高的能量密度,主要得益于其正负极材料体系,以及固态电解质重量轻的特点,所以起点上就比液态电池有优势。并且随着电解质变成固态,重量上会有所减轻,负极由石墨升级为硅基材料,能量密度会有进一步的提升。但是,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意味着锂离子数量多,如何在短时间内把这么多锂离子运输过去呢?此外,有资料显示,氧化物体系室温下电导率约10-6-10-3S/cm,而传统液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为 10-2S/cm左右。辉能坚持氧化物体系的固态电池路线,和液态电解质存在着量级的离子电导率差别,意味着除了锂离子数量多,运输的阻力也增加了。这些问题,都是固态电池商业化的眼中钉肉中刺。对于内阻高、充电困难的问题,辉能在2018年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用锂陶瓷电池替代传统锂电池的核心部分,并宣称生产的固态锂电芯的内阻值能降到一般液态电池的水平,锂陶瓷电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离子电导率,所以自然能减轻内阻高、充电困难的问题。根据辉能此前提供的数据来看,2019年能实现5C倍率12分钟充电91.70%。但是宁德时代在4C-5C的情况下,能实现12-15分钟充电80%。难道辉能已经在快充技术上,突破了固态电池的壁垒,实现了跟市面上比较优势的充电技术同等水平,甚至更优?这个还是需要冷静下来看一下。此外,在快放方面,辉能还宣称其电池5C放电能力和SONY的18650同等级,而且温升大幅低于18650。虽然在能量密度和快充能力上,辉能给出的数字很有杀伤力。但是,在循环性能上,辉能明显不够强势。辉能推出的NCM811电池在1C放电倍率情况下完成1300次循环后余电在80%以上,基本上三四年就要退休了。但是宝马X1上的宁德时代811电池,经历2500次循环之后,也能保持80%以上的容量。循环寿命的差别可想而知。循环寿命或许就是辉能NCM811电池比较明显的软肋了。在技术层面上,界面和锂枝晶的问题也一直存在。另外一个软肋就是成本问题了。NE时代此前也撰文论述过,就氧化物固态电池来看,生产过程成本仍然占比超过50%,相比于锂离子电池(过程成本仅为20-30%)仍然明显偏高。而且NE时代根据机构研究表明,如果固态电解质LLZ下滑到50$/kg的价格,并实现大量量产的话,最终全固态电池的加工和材料成本有望下降到140-350$/kWh,而目前三元锂电池电池系统价格为1.1元/wh。而辉能此前测算结果显示,固态电池在cell层面成本要高出液态电池,即使产能达到20GWh时,固态电芯成本仍是液态的1.1倍。到PACK层面,当产能达到20GWh,实现一定的规模效应,固态电池的成本是液态的98%。若是类固态电池MAB技术,PACK成本会更低,大约为竞争对手的七成。很明显,辉能将降本集中在MAB技术和规模效益上,规模效益的达成是一条很长的路。而且辉能还表示氧化物电解质需要高温烧结,但是不利于大量量产,所以会选择以压合方式代替高温烧结。辉能宣称2023年全固态电池试产,2024年全固态电池要量产。五年的时间,要解决技术问题和成本问题并且达到量产,而且量产最起码是GWh的生产规模,并且还需要成熟的产业链支撑,五年的时间,似乎也是有点不够用。此前丰田前研究专家在NE时代电池大会的论坛上明确表示,全固态电池很难量产,因为存在露点管理和粘合方面的问题,而且很难解决。所以全固态电池是否能提前量产,真的是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作者: 沈阳蓄电池研究所新闻中心 来源:NE时代
description
2019,政策躁动下的动力电池回收“尴尬”

接二连三的动力电池回收政策发布,迫使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进一步提升技术和加速布局。11月7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梯次利用企业需要自建或授权回收服务网点;加强对废旧动力蓄电池的跟踪,且回收服务网点不得擅自对其进行拆卸;设置明显提示信息和作业流程规范示意图等指导信息;回收服务网点须将电池类型、来源、数量等相关信息保留记录三年备查等。12月3日,工信部规划,未来十五年,我国要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共建共用的回收渠道。如图1所示,五大省市均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制定目标,其中环保和技术方面有一定门槛要求。图1从政策发布的背景看,主要原因是当前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在梯次利用和原材料分解回收效率、流入合规回收企业的电池规模量、对环境保护的力度还不够高。政策实施目标是想淘汰发展模式粗放、技术工艺落后、环保意识薄弱的回收企业。加快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让更多退役电池流入合规回收企业,实现良性发展,进而有利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改善企业的盈利性。不过随着政策要求普遍提高,在实际操作时,有知名业内人士告知高工锂电,这可能会增加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成本,增加其市场盈利难度。现临近年关,高工锂电认为,有必要对动力电池回收现状、企业对政策反馈、政策实施可能性进行分析复盘。01动力电池回收现状由于一些协会,媒体的片面、夸张、甚至错误宣传以及对政策指引的选择性解读,动力电池回收类企业没有以真实的市场容量为指导。这导致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建设及规划的处理产能合计远超理论废旧电池淘汰数量。其中,一部分企业由于产业链不合规,运输成本、储存成本和人工拆解成本低。同时没有环保和安全生产等一系列责任承担,其盈利性强。合规企业则在环保、安全、自动化设备、厂房、人员等方面投入不菲。同时由于退役动力电池供给地分散,相应回收处理费用高。如果规模化和技术方面跟不上,经济性会差很多。关于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前景,在近期结束的2019高工锂电&电动车年会上,中国铁塔能源王鼎乾表示,动力蓄电池到2020年累计退役量达20万吨(约25GWh),2025年累计退役量将超过78万吨(约116GWh)。2019至2025年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回收市场空间有望超过600亿元。另外王鼎乾还认为,动力电池回收方面,虽然国家已经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比如,退役锂电池的仓储物流需要比照第九类危险品进行管理,梯次加工企业要纳入工信部溯源管理系统,但如果仅仅是采购与销售目前还属于市场化行为。02企业对政策的反馈政策提高动力电池回收进入门槛,有利于产业链合作和技术创新。不过最终实际效果,还要看市场力量的博弈。一位资深行业人士告诉高工锂电,政策高要求的好处是运营端在售卖电池时会更多考虑政策风险,有利于回收企业收购更多电池。弊端是不合规的企业,可能会钻漏洞,进一步利用低成本优势,收购更多电池来维持盈利。另外政策高要求只是倡导和建议,并不是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对企业自身而言,在动力电池回收方面依旧是市场的自由选择行为,不存在任何的行政垄断等阻碍。中天鸿锂总经理陈进昭表示,动力电池回收政策促使梯次利用企业和新能源汽车厂紧密合作,进而让更多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在市场方面,梯次利用企业会进一步提升实力水平,来满足政策合规要求,加速淘汰落后产能。03政策实施可能性就政策内容而言,是提高动力电池回收门槛。具体来看,是增加了动力电池企业在政策、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支出成本。不过对动力电池回收渠道而言,政策性保障增加,合法合规性更加明确。有多位业内人士反馈,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将迫使回收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商业模式改进,进一步压缩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不过由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难免有漏洞,一些不合规企业可能会加大钻空子的力度,获取更多利润。事实上,政策只是一方面,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市场博弈。如果现实情况,终端消费者强烈要求更环保和安全的动力电池回收。那想生存发展的回收企业肯定会想尽办法,顺应市场趋势,去朝更高要求的电池回收体系努力。剩下那些无法满足终端要求的回收企业,自然会被市场淘汰掉。

作者: 沈阳蓄电池研究所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锂电
description
2019年电池领域6大突破性进展

回顾2019年,我们见证了可以在10分钟内给电动汽车充电的技术,可以将二氧化碳从空中吸走的电池,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电池……电池技术的神奇作用哪里又是一下能探索穷尽的呢?今天,一起来看看《科学》总结的2019年电池行业6大突破性进展:1、高温条件下可充电的电池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新型快速充电电池设计用于在140°F(60°C)的温度下加热仅10分钟,然后迅速冷却至环境温度。理想情况下,为我们的移动设备和电动汽车供电的锂电子电池在充电时需要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否则会存在退化的风险,并且使用寿命会短得多。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安全地进行充电,则可以在较高温度下实现这一操作,并从中获益甚多——比如大大缩短充电需要的时间。今年10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一个研究人员团队演示了一种新型电池来吸收热量。科学家通常认为在60°C(140°F)左右给电池充电是不当的,但该研究中,他们的设备仅在10分钟内就可以达到这些温度,然后迅速冷却,直至有害影响得以遏制。(图源: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突破的重点是薄的镍箔,科学家将其附着在电池的负极端子上,以使其在电子流过时迅速变暖,然后再次迅速冷却。通过这种方法,团队可以在1,700个循环中的这些温度下安全地为电池充电。科学家说,这样做的效率如此之高,相当于在短短10分钟内为200至300英里(320至480公里)范围内的电动汽车充电。2、可吸收二氧化碳的电池今年10月,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人员团队演示了一种新型电池,该电池具有从周围空气中收集二氧化碳的能力。该设备被称为电摆电池,它使用一堆电极涂覆了称为聚蒽醌的化合物,从而使它们能够吸收恰好在附近的CO2分子。当电池充电时,该过程自然发生,直到电极充满CO2。此时,可以将其释放以释放CO2分子,以供收集和用作工业产品。该小组表示,实验室的测试表明,电池可以持续7,000个充电周期,耗能下降30%。现在,它把目光投向了20,000-50,000个周期。上图就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新设备。可以将空气或烟道气泵入设备(底部),该设备从其中捕获二氧化碳(红色),仅剩下新鲜空气(蓝色)出来。设备装满后,可以将其冲洗掉并捕获为纯净的二氧化碳以用于工业用途。(图源:MIT)3、第一个能够完全可重复充电的锂-二氧化碳电池寻找新的和改进的电池设计需要探索新成分的潜力,而一位科学家一直在探索二氧化碳。锂-二氧化碳电池的能量密度是锂离子电池的7倍以上,但是到目前为止,开发出可以反复充电的版本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在充电过程中,电池催化剂上会积碳过多。9月,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的科学家报告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证明了他们所称的第一个能够完全充电的锂-二氧化碳电池。该电池利用内置在阴极中的二硫化钼的“纳米片”以及由离子液体和二甲基亚砜组成的混合电解质。这种材料组合防止了碳在催化剂上的复杂堆积,并使电池能够在500个连续循环中进行充电。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在电池化学方面的这一突破,可能会带来更绿色的储能设备。4、具有熔融硅核心的电网级储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产生大量电力,但它会存储该电力,以备不时之需。早在4月,澳大利亚初创公司Climate Change Technologies(CCT)推出了它认为是一种解决方案的解决方案,它是一种比标准的锂离子供电电网存储方案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其热能设备(TED)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可工作的热电池。它是一种模块化电池,可以从任何来源馈电,并用它来熔化绝缘室内的硅。然后,热机可以根据需要提取此能量以供使用,每个TED盒都可以存储1.2 MWh,而各个单元都可以连接起来,以制造尺寸可能不受限制的电池。根据CCT,该系统的一大优点是熔融硅不会像锂那样降解。在测试中,该公司表示其电池在3,000个测试循环中均未显示出退化迹象,并且预计它们可以使用20年或更长时间。除了使用寿命长之外,据称TED电池每单位容量可存储的能量是锂离子电池的六倍,价格约为其价格的60%-80%。5、能量密度翻倍更“轻巧”的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可以携带足够的能量来维持您的手机一天的工作时间,或者通过咖啡馆的笔记本电脑为笔记本电脑供电,但用于运输时会受到限制。这是因为与传统燃料相比,汽车和飞机上内置电池的能量密度还是远远不够,这意味着如果电池体积和重量达不到一定程度往往就很难持续长途飞行。上个月,通过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前沿材料研究所提出了一个有希望的方案。科学家们演示了一种新型电池,该电池具有由市售聚合物制成的固体电解质。据相关人士称,这构成了“科学界中无液体和高效地运输锂离子的第一个清晰有用的例子”。通过避开容易着火的挥发性液体电解质,电池应该更安全,但其潜力并没有止于此。研究人员说,这种类型的设计最终还将允许使用锂金属阳极,这可以使锂电池的密度增加一倍。这可能会带动电动汽车、电动飞机实现更远、更持续的航程。6)全球最大的电池明年将增长50%2017年,特斯拉赢得了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的合同,为南澳大利亚州提供了129 MWh的额外存储容量,最大输出功率为100MW。如今,Neoen和南澳大利亚州政府已经与特斯拉达成了另一项协议,进一步增加了64.5 MWh的容量和50 MW的输出,这将使世界上最大的电池尺寸增加约50%。升级计划于2020年中期进行。

作者: 沈阳蓄电池研究所新闻中心 来源:前瞻网
description
动力电池数字化工厂还有多远

随着智能制造发展浪潮不断向前推进,动力电池数字化工厂的进程是锂电产业最关心的命题之一。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和行业加速洗牌,另一方面动力电池制造正朝着高品质、高效率、信息化、可视化方向发展。在这种行业背景下,数字智能化已成为动力电池相关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利器。同时随着智能制造发展浪潮不断向前推进,动力电池数字化工厂的进程是锂电产业最关心的命题之一。在刚刚结束的2019高工锂电&电动车年会上,天鹏电源高级副总裁 Oiyama Kiyokazu、利元亨研究院院长杜义贤博士、镭煜科技研发制造中心经理龙国斌、阿帕奇应用部经理张婧博士、大族激光总监刘昊、奥普特技术总监贺珍真、中恒智能创始人王方明、万向一二三高级产品管理经理石先兴博士等嘉宾,就“动力电池数字化工厂的进程”展开了交流。首先是关于数字化工厂进程的理解。天鹏电源高级副总裁 Oiyama Kiyokazu表示,其快慢的根本取决于对锂电池的质量要求。因为锂电池安全受水分和金属杂质影响很大。只有在安全问题解决的前提下,能充分控制和阻止电池起火引发的风险时,数字化工厂进程会快一点。万向一二三高级产品管理经理石先兴博士认为,数字化工厂进程的前提是降低成本。由于动力电池制造涉及到的化学体系,电学、物理学非常复杂,数字化降成本不会一步到位。他表示,要想数字化工厂进程加速,首先要加速设备自动率,至少要到99%以上。就目前来看,还有一定差距。另外,万向一直深耕制造业,关于数字化工厂进程的理解是先全部自动化,再去追求数字化,而不是直接就工厂数字化。其次是在数字化工厂进程的探索。利元亨研究院院长杜义贤博士表示,数字化工厂要想完善,可能还需要三年左右时间。这主要存在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采集数据的类型,要多少才够?第二是采集数据的程度要多深?要想解决,预设数字化模型必须充分,数字仿真结果要高度真实,还有像电池的一些性能参数必须能采集到。在数字化工厂进程探索上,利元亨的理解,是将所有和生产相关的信息数字化呈现,保证没有中断,实现管理的可视化和可预测。具体实施上,利元亨从研发到应用将其分为五个层级,包括执行层、控制层、数据层、车间层和企业层,并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搭建了可视化平台。关于数字化进程的数据收集,大族激光总监刘昊补充到,这主要取决于客户对数字化成本的敏感度。在这方面,大族激光已能做到将激光焊接,切割时检测到的所有数据上传,并且还能溯源进行实时分析和优化。另外大族激光还使用数字化孪生调试技术,能直接通过软件平台和硬件交互。这样调试可以多进程展开,周期缩短,交付速度更快。镭煜科技研发制造中心经理龙国斌则从电池干燥工艺方面进行补充。他表示,现在做硬壳或软包电池,数字化方面,可以测夹具温度,电芯内部温度还检测不到。关于水分含量,干燥前后可以用在线水含量仪器测试。不过数据精准度越高,成本就越高。最后是数字化工厂进程的数据检测上传。在数据检测上传方面,奥普特技术总监贺珍真表示,视觉本质上就相当于一个传感器,将检测到的产品信息、数据等进行转换,然后通过MES上传到数字化工厂的数据库。奥普特在这方面对客户完全开放,甚至连配方的变动,参数的变动,质检的数据都会放开。通过全力配合客户,一起打造好数字化工厂的信息流。阿帕奇应用部经理张婧博士认为,在数字化工厂进程的数据管理上,阿帕奇的激光系统可实时监控功率等参数,并可以做到精细化管理。这一方面能保证激光器焊接等工作的精准结果,另一方面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并在数字化工厂的数据系统下,可闭环实现自身工艺实时改进。在数字化工厂的安全防火等数据报警方面,中恒智能创始人王方明表示,自主研发的红外线测温设备,能精准检测到分容/化成工序阶段的电池温度并上传系统,实时分析预警。一方面可确保数字化工厂有足够时间将危险电池移出,放到安全位置。另一方面提前反馈,为电池数字化工厂提供决策依据,降低突发风险成本。

作者: 沈阳蓄电池研究所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锂电
description
2019年新能源电池行业收购并购事件盘点:数量和交易金额双双缩水

经电池网不完全统计,2019年在新能源电池领域,交易金额超1亿元的收购并购事件有33个,总金额约384.29亿元,平均交易金额11.65亿元。今年收购并购事件数量和交易金额相较于去年均有明显的缩水。2019年即将成为历史,2020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回首这一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在今年第三季度出现了自2014年以来的首次下滑,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自7月份开始出现了“五连降”。动力电池需求市场的疲软,带来了企业业绩承压。而缺少了业绩的有力支撑,曾经备受资本市场热捧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企业,也愈加感受到寒意。数量和交易金额双双缩水电池网根据证监会公开资料统计,截至12月25日,2019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共公布70次并购重组会议审核结果,其中已审核114家,96家过会,过会率约为84%。而2018年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共计审核144单重组交易,共涉及137家企业,123家过会,过会率为85.42%。其中,在新能源电池领域,今年收购并购事件数量和交易金额相较于去年均有明显的缩水。经电池网不完全统计,2019年在新能源电池领域,交易金额超1亿元的收购并购事件有33个,总金额约384.29亿元,平均交易金额11.65亿元。其中,被收购并购的企业中,锂电池企业有5家,正极材料企业1家,负极材料企业2家,隔膜企业3家,矿产资源企业8家,电解液企业1家,铝箔企业1家,设备企业2家,电池回收企业1家;燃料电池企业2家;新能源汽车企业5家,电控企业1家,充电基础设施企业1家。而在2018年,电池网统计在内的44个收购并购事件中,公布交易金额的有37个,总金额约875.36亿元,平均交易金额23.65亿元。被收购并购的企业中,有15家电池及电池系统企业,12家正极材料及上游矿产资源企业,7家新能源车及零部件企业,3家设备企业,2家隔膜企业,还有负极材料、导电剂、电解液、六氟磷酸锂企业各1家。可以看到,近两年,电池、矿产资源、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标的都较为热门。此外,下半年收购并购事件明显比上半年多一些。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正不断释放积极信号,提升企业并购重组热情。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曹勇近日表示,证监会对支持并购的政策在不断完善。2014、2016年、2019年三次修改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同样还修改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整体改革遵循了放松管制、加强监管、推进创新、改进服务的主线,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曹勇同时也提醒说,并购是高风险的事情,从全球来看并购的成功率不到50%,甚至更低,要慎于并购,切实防范并购风险。跨界并购趋向谨慎从兼并购类型来看,2018年44个收购并购事件中,跨界并购超半数(达到24个),17个为同一主业间的横向并购,3个为上下游产业链纵向并购。而在2019年,32个收购并购事件中,17个为同一主业间的横向并购,10个为跨界并购,6个为上下游产业链纵向并购。跨界收购并购案例的占比大幅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新能源电池行业洗牌加速,高估值泡沫开始破灭,对跨界资本的吸引力减弱。“动力电池行业投资热度正随着车市的低迷开始降温、扩产日趋理性,市场新一轮深度洗牌开启。”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达沃斯”组委会秘书长于清教在11月底召开的ABEC2019论坛上表示,“据我了解,目前在我国动力电池方面,留存的生产企业大约有80家,其中能真正实现装机量的也就一半左右,并且TOP10企业占据着8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一些动力电池企业为了活下来开始重新回归3C电池领域或转向储能行业,跨界而来的上市公司或收缩投资或直接回归主业。”同时,今年横向纵向并购的占比大幅增长,新能源电池行业在洗牌中“小、散、乱”现象得到改善,低端产能正快速被淘汰,产业链企业开始向做大做强发展,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宣告失败的案例减少由于近年来逢“锂”必涨、遇“新能源”必涨的股市总体走势特点,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并购的“疯抢”标的。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进程加速,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下,政策推出不再迎合投资者,市场将从博弈政策转为市场主体间的内部博弈,炒作概念等市场乱象被重点治理。与此同时,新能源电池产业进入微利时代,并购重组开始降温。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2017年新能源电池行业最终宣告失败的案例有10起左右,2018年也超过14起,2019年仅6起:大洋电机终止收购上海重塑部分股权、科恒股份终止收购誉辰自动化100%股权和诚捷智能100%股权、华友钴业放弃并购巴莫科技、爱康科技终止收购鑫成泰、八菱科技终止收购宇量电池、中利集团终止收购比克动力。其中,大洋电机宣布终止收购上海重塑部分股权,理由是重塑集团出于自身业务发展和保护其全体股东权益的考虑,无法将相关信息予以公开披露,从而导致回复无法满足相应的信息披露要求。科恒股份终止收购誉辰自动化100%股权、诚捷智能100%股权,因标的资产未来持续盈利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未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结语:近日,国君电新徐云飞团队发布研报称,中国动力电池将迎来领先优势。目前来看中国、日本和韩国贡献了锂电池全球90%的产值,其中,中国受益于国产品牌手机的快速崛起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自2015年以来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国。虽然日本松下、韩国三星、LG在技术上可能仍然拥有一定的优势,但以比亚迪、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电池企业仍在加速创新,并且考虑中国拥有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和更好成本控制能力,中国企业将会逐步缩小差距,并将开始引领全球锂电池产业链。虽然中国企业的长期增长潜力无限,但对于大多数自主品牌来说,即将到来的2020年或将“寒风更甚"。按照此前的规划,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财政支持政策将退出,诸多外资品牌已开始加速进场。在与外资品牌的博弈中,资本市场的助力必不可少。我们期待,在2020年这一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自主品牌能够更好地借力资本市场,坚定信心推进高质量发展。

作者: 沈阳蓄电池研究所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电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