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蓄电池研究所主办

业务范围:蓄电池检测、标准制定、《蓄电池》杂志、信息化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联系电话:

新闻中心

description
智能运维,让锂电池储能站安全高效运行

实现“双碳”目标,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共识。由于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原来的“源随荷动”模式不再适用,必须依靠储能等措施,实现“源网荷储”的协调互动,以保证电力供需的动态平衡。  在各种新型储能技术中,电化学储能由于具备良好的实时调节性能和较高的能量密度,成为了中短期内主流储能技术,其中锂电池储能由于具有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和无记忆效应等特点而成为技术主流。  对锂电池储能电站而言,安全、循环寿命和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准确实时的电池状态估计信息和便捷高效的控制方法,尤其是前者。储能电站需要成组的锂离子电池作为驱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不一致性决定了电池组性能要低于单体电池的性能。在运行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电池状态的估计不准,进而导致均衡控制失误,这逐步放大了成组电池的不一致性,降低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和使用效率,严重时会引起起火爆炸的事故。  由于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电池状态的估计问题是典型的非线性时变系统问题,储能基础系统的估计精度较差,同时在易用性上也有较多不足,难以满足锂电池储能电站的发展需求。  而智能运维系统则能较好地满足这一需求。该系统是一种基于数字模型和数据驱动的储能增值业务系统,它结合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可以通过建立储能电站的数字模型,实现对电站电池和系统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预测预警等功能,并提供动态三维展示,以便于实现电池的高效精准控制,为最终提升安全性和电池循环寿命、降低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提供了条件。锂电池储能电站智能运维系统有哪些关键技术?  锂电池储能电站智能运维系统的建设需要多方面技术的融合,其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有:高精度电池状态估计算法和高性能计算技术、三维数字孪生技术、微服务和组件化代码开发技术、高可靠组网通讯技术、电池管理专家库技术。  高精度电池状态估计算法和高性能计算技术  电池状态估计是实现精准管控的基础,是保持电池一致性、提升运行效率和循环寿命、提升安全性的最关键因素。  电池状态估计算法利用全维度特征提取技术和层次化识别方法,实现非介入式建模,开展全方位电池模型画像分析,有效提高电池荷电状态估计精准性,降低荷电状态不确定性,通过对出力最优化配置,实现规范性控制。  具体来看,运行中电池状态包括电池荷电状态(SOC)、电池剩余能量状态(SOE)、电池健康状态(SOH)等,以电池荷电状态(SOC)估计为根本,其他状态估计可依托于SOC估计展开。  对SOC估计而言,目前的主要研究方法分为传统开环估计、基于电路模型的方法、基于电化学模型的方法和数据驱动的方法四类,各类方法应用情况不同:传统开环估计算法简单,但精度不足,一般较少应用;电化学模型过于复杂,不具备实用性,目前还未见商业应用;电路模型的方法精度和复杂度适中,是目前商用产品的主流技术,但仍存有精度不足的缺点;数据驱动的方法具备较强的潜力,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智能运维系统采用数据驱动与电路模型融合的算法,结合深度学习强大的拟合能力和电路模型较强的状态空间抽象能力,提升电池状态估计精度和稳健性。  然而,电池智能状态估计高精度算法同时带来了高算力消耗和长时耗,基于全寿命周期公开数据集的测试结果验证了这一点,因此,提升计算效率和实时性是应用高精度算法的关键。  智能运维系统采用高性能计算的主流技术是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以提升计算性能。并行计算用于高精度算法训练,分布式计算用于高精度算法的测试、输出状态估计结果。  数字孪生技术  数字孪生技术是智能运维系统的另一项关键技术,通过建立储能电站的三维数字模型,可以实现对电站设备和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预测预警等功能。三维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将储能电站的设备、管道、电缆等各个元素进行三维建模,实现对电站的全面可视化和实时数据监测,从而为运营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微服务和低代码开发技术  微服务和低代码开发技术也是智能运维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通过微服务架构,可以将数字孪生平台拆分成多个独立的服务模块,从而实现模块化、可扩展和快速开发的目的。低代码开发技术可以让运维人员通过简单的图形化界面和少量的编码,快速搭建和部署数字孪生平台,从而大大提高平台的开发效率和灵活性。  高可靠通信技术  高可靠的通信技术也是智能运维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储能电站智能运维系统需要对各种设备和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因此需要具备高可靠的通信技术。高可靠通信技术可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实时性和安全性,从而保证智能运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准确性。  高可靠通信技术采用设备、组网、协议等多方面设计,实现业务QOS保障以及端到端的毫秒级保护,并利用软件定义网络(SDN)与智能运维平台的分布式计算业务进行联合优化,以提升网络和计算资源的利用效率。  电池管理专家库技术  电池管理专家库技术也是智能运维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电池管理专家库是积累运维经验、优化运维策略、持续提升运营效率的重要技术。专家库的建设需要将非结构化数据以高效结构化的方式组织,储能电站智能运维系统通过图谱的方式将运维输入的非结构化经验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并通过图神经网络进行模式识别和数据挖掘,有效提高了运维数据资产的利用效率。锂电池储能电站智能运维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锂电池储能电站智能运维系统功能模块包括三维用户驾驶舱、智能监视、智能巡视、智能安全、智能操作、智能分析等。锂电池储能电站智能运维系统的未来展望  相比于传统的电力设施数字化业务需求,锂电池储能电站智能运维系统在电池状态估计业务上的需求更为强烈,因为它对整站效率的提升有基础性作用。准确可靠的电池状态估计主要依赖于算法,高精度算法带来的高算力消耗和长时耗,又引发了对高性能计算及高可靠通信网络技术的需求。同时,作为新兴事物,智能运维系统的需求多且变化快,微服务和组件化的低代码开发模式可以低成本快速地应对需求变化,运维专家库的建设则可以快速整合新的运维经验数据,优化运维策略,提升运维效率。  锂电池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关键环节的主流技术之一,其市场正在飞速发展,终局规模可期。由于电芯数量大,它的智能运维显得尤为必要,锂电池储能电站智能运维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储能技术中心工程师。

作者: 袁洪元 来源:南方能源建设
description
锂电池创新材料复合集流体 或“上车”问界M9多家公司加码扩产

记者近日从接近供应链的人士处获悉,锂电池创新材料复合集流体或将应用于本季度上市的赛力斯问界M9车型。这是继今年4月,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全球量产首发车型极氪009使用了复合集流体后,复合集流体在国内“上车”的又一案例,进一步说明该材料在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已开启实际应用。  复合集流体是一种“三明治”结构的新型复合箔材,中间为高分子材料基膜,基膜的两面镀有铝或铜,对应锂电池正、负极的铝箔和铜箔。复合集流体在提升电池安全性、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等方面优势明显。  以复合铜箔为例,其采用高分子材料替代一定厚度的铜,有效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从而实现电池轻量化,量产成本也更低。另外,复合集流体可有效提升快充电池的安全性,快充时高倍率的放电会显著减少传统铜箔材料的循环寿命,而复合集流体的中间层高分子材料具有较大弹性,能够吸收部分疲劳应力,从而减少疲劳断裂。  记者了解到,上述“上车”案例中的复合集流体大概率来自深圳金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金美新材料”)。业内人士介绍,问界M9与极氪009的电池均来自宁德时代,宁德时代的复合集流体供应商为金美新材料。可以确定的是,问界M9使用了复合铝箔,尚不确定其是否使用复合铜箔。  金美新材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能够同时量产铜复合集流体(MC)和铝复合集流体(MA)的企业。其在2018年已实现复合集流体上车,并已与宁德时代合作多年。  业内认为,复合集流体未来有望大规模替代传统电池集流体,市场前景良好,锂电池厂商对复合集流体应用也表现积极,预计未来将陆续有“上车”消息传出。中创新航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复合铜箔等复合负极材料是各家电池厂商在提升产品性能方面都有所考虑的,中创新航也有相关的开发规划。  据悉,复合集流体的生产端近期送样、扩产消息频传,多家A股公司也涉足这种材料。比如,璞泰来近期公告与宁德时代的复合铜箔合作协议,公司正在给后者送样,预计2024年形成订单。  下游应用刚开启,上游复合集流体厂商已开始抢抓客户与布局产能。比如,诺德股份宣布将投资25亿元建设诺德复合集流体产业园项目,计划明年至少投产一条产线。  金美新材料介绍,当前量产中的铝复合集流体的市场端需求持续增长,铜MC、铝MA产能持续保持紧平衡状态。预计到明年,金美新材料将形成大规模的复合集流体有效产能。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23年复合集流体产能规划及开工的项目投资超过229亿元,规划年产能已超30亿平方米。  当前规划产能还远不能满足长期市场需求。浙商证券预测,2025年复合铜箔全球锂电池装机渗透率将达到20%,需求量达48.62亿平方米,2023年至202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14.97%。高工锂电认为,到2030年复合集流体的市场渗透率将达到40%,出货量将达到180亿平方米。

作者: 王玉晴 俞立严 来源:上海证券报
description
全流程管控确保锂电池安全

随着手机、电动汽车的普及,锂电池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锂电池固有的热失控所引发的电动车、储能电站起火爆炸事故,也让锂电池安全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也是锂电池行业长期面临的技术挑战。  在日前召开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电子科技大学向勇教授团队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基于多场感知与自主阻燃的锂电池安全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怎样提高锂电池的安全性,降低电池过热爆炸风险,是一道必过的坎。”向勇说,为了过这道坎,他和团队探索奋斗十余年。攻克锂电池安全三大难题  “从2012年起,我们逐步研制开发了配套完善的电化学高通量表征平台,在锂电池电解质、电极材料、封装材料等研究上取得一系列成果。”向勇说,他和团队开始尝试将电化学高通量表征技术应用到锂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能动态变化的研究,但在研发过程中,他们发现现有的表征手段监控的参量,不足以直观反映锂电池的热失控风险。  在向勇看来,锂电池热失控过程涉及制造瑕疵、老化劣化、管理失效、异常环境工况等因素,以及生产制造、存储运输、服役使用等环节,诸多技术难题亟待攻克。  “解决锂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主要有三个要攻克的难题。”向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锂电池热失控实时监测是第一道难题,其难在不能在电池内部埋置常规传感器,只能依靠外部信号传感来推测电池安全状态,这就会导致监测数据不够精确。  “锂电池热失控过程预警防护是第二道难题。”向勇说,锂电池热失控后采取的措施通常是“一刀切”,即关闭整个电源系统,这种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且会损害电源系统服役可靠性。  “锂电池起火后燃烧阻断是第三道难题。”向勇说,锂电池电解液中,有机溶剂受热分解会产生易燃易爆成分,与氧气混合后成为锂电池起火爆炸的根源。因此,锂电池一旦起火,燃烧阻断难度极大。  厘清研发难题,选定研发方向后,向勇团队联合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西南石油大学等产学研用单位,围绕锂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状态的监测与管控展开了深入研究探索。在向勇牵头抓总下,参研单位通力协作、联合攻关,在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推广等领域各自发挥所长。  “我们研发成功了多参量薄膜传感器与锂电池集流体原位制备集成技术,实现了一体化集成,解决了传感器‘埋得进、测得准、传得出、影响小’的关键技术挑战。”向勇说,团队自主开发了人工智能电化学对抗迁移学习专用算法,结合前期开发的精准设计模型,一举把故障电池识别准确度提升到了98.6%;自主开发的高通量电解液配制与筛选技术及相关装置,筛选效率提升100倍,实现了电解液阻燃性能与电化学性能的快速优化。  2022年4月24日,以著名锂电池专家吴锋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向勇团队研发的锂电池安全系列技术成果进行了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属国际前沿技术领域,指标、模型预测精度和电解液自熄时间等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10亿元  从2019年开始,中国铁塔能源公司把项目成果应用于中国铁塔通信基站电源系统,支撑实现了四川全省通信基站备电系统逾50万组锂电池的实时在线监测,预警锂电池安全风险2万余次,预警成功率100%,安全退服故障电池13000余只,排除火灾风险隐患1500余次,有力地保障了铁塔通信基站无一例锂电池热失控事故安全运行。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应用这项成果很好地解决了锂电池模组突发安全失效的问题。目前,这项技术已应用于风云四号02星、新技术试验卫星等多个型号;四川长虹电源有限责任公司基于该项目成果开发出了电芯、配件高重量比、高密度集成特种电源。  2019年10月,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引入项目技术成果后,进一步开发出锂电池在线容量预测技术,并成功将新技术应用于现有产线改造和新产线建设,有效提升了锂电池产线生产能力。  向勇对记者表示,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可助力研制出高安全、高可靠的新型锂电池产品,同时消除生产安全风险隐患,还可助力开发出新型锂电池安全管理系统,提升锂电池系统安全管控水平。“尤其对锂电池用户,能够降低锂电池热失控事故率、减少灾害损失、节约运维成本。”  数据显示,自2019年3月以来,该项目成果已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10亿元,并产生出广泛的社会效益,为服务国家重大、重点工程发挥作用。

作者: 陈科 吴长锋 来源:科技日报
description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王振波:储能锂离子电池下一代高性能正极材料研究应用进展

9月10-11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联合100余家机构共同支持的碳中和能源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技术及工程应用大会在深圳召开。此次大会主题是“绿色、经济、安全、发展”。  来自行业主管机构、国内外驻华机构、科研单位、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系统集成商、金融机构等不同领域的600余家产业链企业,1317位嘉宾参加了本届大会。  10日上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王振波受邀在大会开幕式分享了主题报告,主题为《储能锂离子电池下一代高性能正极材料研究应用进展》。  王振波: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大家中午好!非常感谢会务组邀请我分享一下最近我们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  我报告的题目是“储能锂离子电池下一代高性能正极材料研究应用进展”。从5个方面介绍:  储能市场未来应该是一片蓝海,全球的储能市场2022年已经达到了237.2GWh,增长速度是15%。从全球电力储能市场来看,2022年抽水蓄能首次装机容量跌破80%,减少的装机量都被新能源所取代。2017到2023年,电化学储能有很大的增长,而且电化学储能随着它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技术的成熟,以及响应速度的提升,还有精度和技术等方面的特性,未来在整个储能市场中会处于一个非常强劲增长的发展趋势。  从2022年储能市场来看,我们国家已经进入第一的行列,全球累计11GWh。  从整个储能来看,不仅是锂离子电池,还有其它的电池,比如铅酸、镍氢、液流电池等等,都可以作为储能的器件。在所有的储能器件中锂离子电池还是处于一个绝对的支配地位,这是由于它的多种有点所决定。  从2014到202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的出货量及增速来看,成一个抛物线的形式,所以未来超万亿级的市场应该是非常可期的。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追求更高能量密度的材料,这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高压的镍锰酸锂正极材料,从它的性能来看,电压平台4.75V左右,材料能量密度可以达到635瓦时/公斤,同时是尖晶石的三维结构,它的功率密度也非常好。  但是这种材料还有一些问题,因为电压太高,所以材料需要和电解液有一定的适配性。在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非常容易分解,同时由于高价镍的原因和三价锰离子的存在,导致它的循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它有两个空间群,一个是Fd3m,一个是P4332。这两个空间群,通过工艺控制可以实现相应空间群的正极材料制备。这两种空间群的材料对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有完全不一样的影响。在实验室控制工艺,可以做成实心、多孔的正极材料,通过锻烧工艺控制就可以实现想要的结果。从电化学性能看,它们的性能是明显不同的。空心形貌的材料的杂质是最少的,实心形貌的材料三价锰离子最多的。同时它们的电化学性能也具有一样的规律。三价锰离子越多的材料性能不一定约好;而多孔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容量都是最佳的,它的循环性能也具有相同的趋势。  同时这种材料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来提高它的性能;我们就采用了二氧化钛包覆和钴掺杂的方式,来提高它的倍率性能,通过掺杂改变了它的晶格的错位和应力,使材料更倾向于发生固溶体反应,避免了出现相界错位和晶格应力的现象发生;它的性能得到非常大的提升,从电化学性能来看,它的倍率很好,而且循环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此外我们利用了相界调控方法,对尖晶石镍锰酸锂材料进行表面改性,诱导出锂锰反位的情况,从而抑制锰的溶解。  从电化学给出的结果可以看出,这种处理方法实现了界面调控,提高了材料的循环性能。表面处理之后,形成的类岩盐结构,可以弥补电荷转移过程中应力的不足。  还有一种材料——富锂锰基材料,它的电压比较高。它是其实是一类正极材料,它有低钴和无钴,它的克容量可以轻轻松松做到250 mAh/g以上,能量密度可以做到800到900瓦时/每公斤。这种材料虽然目前有一些送样,但是还没有真正实现产业化,主要是它的倍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另外在循环过程中非常容易电压衰减和容量降低。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改性工作。首先利用氧化锰模板法,实现了低维纳米颗粒以及多级微纳组装体的制备。制备之后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1C能量密度200次循环之后提升34%,3C 4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提高20%。  在制备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材料充放电曲线和其它三元材料、铁锂充放电曲线是完全不一样的;富锂锰基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一个明显电压滞后环;这个电压滞后环是怎么导致的,如何去改进,在这里我们课题组做了一些相应的研究工作。首先通过非原位的方法研究发现,它的结构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放电过程中结构演变也是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另外在充放电过程中,过渡金属离子会发生不可逆的迁移,如果迁移太频繁,就会导致过渡金属离子被禁锢到中间四面体中的风险,这样就导致电压下降。  通过电化学的测试发现,在充放电过程中还存在着阴阳离子的动力学差异,阳离子的动力学是比较快的,但是阴离子是比较慢的,充放电过程中,一快一慢就导致了动力学上明显的不同。通过上面的研究发现,阴阳离子的动力学不同以及结构的演变,还有过渡金属离子的迁移导致了富锂锰基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电压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电压的依赖性和滞后现象发生。  我们也通过成像的方法,通过和国外的合作,做了一些富锂锰基材料衰减机制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在一次颗粒的表面和二次颗粒的空隙会存在很多氟化锰,这些氟化锰和锰的溶解、氧的损失是息息相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它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降低。  如何抑制它呢?我们借鉴了磷酸铁锂的方法,提出一种磷掺杂的调控策略,磷在一般情况下引入是比较难的,所以我们采用了焦磷酸钠作为辅助剂,实现了三元材料前驱体均匀的掺杂。我们通过同步辐射就可以明确这种掺杂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相分离和低价锰溶解的问题。通过电化学测试发现,这种含磷掺杂在材料表面实现了性能的改进,使它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无论是倍率、电压的衰减还是锂离子的扩散系数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此外,我们在学校也做了一些无集流体的研究工作,使用碳纳米管和富锂锰基结合,做成无集流体的复合材料,通过这个制备,就可以利用碳纳米管在一定温度下的还原特性,提高材料表面单斜、立方相和立方晶体界面的调控能力,这样就利用碳纳米管的导电性和形成的多相表面的材料提高富锂锰基复合材料的倍率性能;通过电化学测试,发现了复合电极的锂离子扩张系数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而且在0.1C下它的能量密度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到底镍钴锰在富锂锰基材料中起什么作用呢?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发现,镍能一定程度提高电压,锰和钴却不能,所以考虑把镍的量提上去,因此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发现镍含量提高之后,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容量以及电压的衰减都得到了很好的抑制,而且平台电压提高了300 mV左右,效果比较明显。  此外,我们通过水热处理也可以实现诱导结构重排调控镍组分中镍和锂的站位,使它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得到提升。通过水热处理,使它的克容量提高到301 mAh/g,增幅达19%。这个工作和现有文献报道的结果相比,性能还是非常好的。  最近磷酸铁锂比较火,我们也做了一些相关研究工作,做超薄碳层包覆,而且进行工业化量产。该材料在0.1C超过了160 mAh/g, 200次循环衰减是非常小的,1 C的倍率下可以做到145 mAh/g。  我们也和电池厂进行了合作,开发了一些军用和低温电池。在长寿命的磷酸铁锂电池方面,180 Wh/kg的电池循环到8000次,预计可以做到1万次循环以上,这是实测数据。另外我们也做了一个高功率的,能量密度低一些,可以做到100C 的放电电流,循环5000次不到80%,预计可以超过8000次的循环。同时我们还做了一些宽温域(零下40到零上55摄氏度)放电的磷酸铁锂电池,这个是用在边防的场景,主要是用于无人值守的领域。  在宽温域的三元电池中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可以实现8000次放电,这是它的充放电特性和高低温倍率性能,可以连续做到2500次,现在到4000次没有问题了。  同时在更低温度的情况下,我们做了-55度到55度的放电,这是软包电池的宽温域。同时18650的电池,我们做了多款电池,可以过针刺和不过针刺,不过针刺可以做到2.8到 3Ah左右,过针刺的容量低一点,都可以实现-55到55度工作。这是2000mAh可以过针刺的军方使用的18650电池。如果容量在2800mAh,针刺就很难过了。其它型号的我们也做了一些,时间关系就不详细介绍了。  再回看国内的市场,大家都说2016年是储能的元年,国家政策也是层出不穷,现在碳中和、碳达峰愿景下,也有很多储能的领域。中国储能市场也是一个抛物线增长趋势,到2022年已经实现了13076.8兆瓦时,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借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统计数据,它未来的增长是一个抛物线的形式,所以速度是非常快的,肯定是一片蓝海,超万亿的市场。  整个电化学储能,在2022年锂离子电池是非常巨大的,占到所有储能电池的88.72%,预计在未来应该处于一个支配的地位。  近十几年中国的储能电池出货是一个抛物线的形式,到2022年我国出口创汇也达到了3426.5亿元,这个量还是非常大。而我们国家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广东省可能发展的好一点,其它省份也在着力发展,尤其是沿海发展是比较好的,但是内陆和边远地区还是发展比较差的,新疆未来可能在储能领域会有更大的作为。  从储能的供应商来说,我就不给大家做广告了,大家可以看看,国内还是很不错的,大家一直在竞争这个蓝海的市场。  随着电化学技术的进步,科技会持续创新,而且技术会越来越成熟,这样我们的储能产业会走向一个更加繁荣的阶段。同时我们相信21世纪应该是新能源的世纪,我们坚信新能源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介绍一下我的两个课题组,在哈工大的课题组目前有7位老师,50多名硕博学生;在深圳大学我建课题组有3年了,目前有4位助手和30几名学生,希望大家有机会到东北,到美丽的哈尔滨去赏冰、游雪,进行交流,也可以到深圳共商储能产业的大事。

作者: 中国·蓄电池网 来源:中国储能网
description
迎金秋满月 • 庆盛世华诞 | 花好月圆 • 双节同庆

作者: 中国·蓄电池网 来源:沈阳蓄电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description
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逐渐完善,太蓝积极推动固态锂电池落地

在9月4日到6日,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简称2023智博会)现场,多家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悉数亮相。这些企业纷纷展示自家最新的前沿技术成果,重庆太蓝新能源也携固态锂电池新品亮相,收获现场诸多目光。  此次在2023智博会上亮相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其上下游核心产业链,可谓是呈现了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缩影。近些年,重庆加快完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推动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配套能力提升。在此背景下,太蓝新能源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太蓝新能源所研发并推动量产的固态锂电池产品,可以说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以及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而太蓝新能源在此次展会上所展出的固态锂电池产品,采用了其科研团队所创造性研发的超薄膜制备技术、界面柔化技术,对比传统液态电解质电池,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倍率性能、循环寿命等方面都有了提升。  要知道,跟传统的液态锂电池相比,固态锂电池的技术门槛更高,产能要求也更加严格。当然,这也是固态锂电池至今都未实现大规模量产的原因。在此背景下,太蓝新能源积极进行技术储备,同时也在加快进行产能建设,为固态锂电池量产做好充分准备。  目前来说,太蓝新能源已然拥有国内首条0.2GWh半固态动力电池产线,但仍在加快建设重庆二期2GWh工厂和安徽淮南10GWh动力电池产业园区。预计到明年,太蓝新能源将拥有总计12.2GWh的生产线。对此,太蓝新能源合伙人马欣给出表态:“目前,重庆0.2GWh一期工厂已投产,2GWh二期工厂预计明年投产,为批量出货主机厂做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共有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三种常规路线。其中,太蓝新能源选择了氧化物路线,并且利用高超的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技术,有效解决了离子电导率和界面阻抗问题,为固态锂电池提供更长的续航时间,并降低了发热爆炸的风险。  未来,太蓝新能源将借着重庆汽车相关产业链发展红利,继续布局和深耕固态锂电池领域,并在该领域谋求更大的突破与发展。

作者: 中国·蓄电池网 来源:文汇财经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