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蓄电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主办

业务范围:蓄电池检测、标准制定、《蓄电池》杂志、信息化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联系电话:

新闻中心

description
动力电池回收“风起云涌”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持续“狂热”。高工锂电获悉,随着动力电池进入报废小高峰,叠加原材料价格高涨,电池回收行业进入爆发期。以格林美为例,其上半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预计全年回收较上半年还将翻番。基本面上,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现存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已经达到4.06万家。截止2022年8月,全国规划废动力电池处理环评批复产能193万吨,企业规划处理产能超400万吨。政策面上,2022年1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资本市场更是闻风而动,今年以来,多家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获得资本青睐。其中,昇科能源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杰成新能源完成过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金晟新能源数亿元B轮融资;恒创睿能完成超3亿元B轮融资;赛德美完成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行业的一致判断是,镍钴锂核心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才是王道。统计数据显示,资源的稀缺程度预计在2035年后进一步加剧,可开采的Li、Co、Ni分别只能支撑当年需求量35年、14年和36年。当前,原材料价格跳涨、材料供应短缺已经成为掣肘电池产能释放的重要因素,材料来源成为企业关注的重中之重。双碳背景下,大规模动力电池退役潮即将到来,通过电池回收获取原材料日益成为主要路径之一。产业链企业“摩拳擦掌”今年以来,包括第三方电池回收企业在内,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在电池回收领域动作频频。9月,蜂巢能源与中伟新材料在江西上饶成立常青藤再生资源公司,标志其正式进入电池回收领域。9月,格林美联手伟明环保、永青科技拟在温州建设报废汽车与动力电池回收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总投资22亿元。同月,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园邦普循环项目试产、邦普时代项目开工。7月,天赐材料公布的两则扩产公告均涉及回收,包括湖北宜昌10万吨锂电池回收项目及江苏10万吨铁锂电池回收项目。6月,格林美与团队持股平台、政府投资平台及其他投资者等12家投资主体,就全资子公司武汉动力再生股权转让及增资扩股事宜签订合作协议,并对武汉动力再生新增资金2.1亿元。其5月还与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馆签署《新能源汽车用高镍前驱体生产及报废动力电池循环回收项目合作备忘录》,拟共同在匈牙利打造欧洲领先、世界标准的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此外,包括特斯拉、大众、奇瑞、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中伟股份、华友循环、寒锐钴业等车企、电池企业、材料企业以及第三方回收企业都在积极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多方势力不约而同瞄准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其背后逻辑不言而喻。行业预计,2021-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30%以上,2025年将突破2300万辆以上。2025年我国预计退役动力电池累计137.4GWh,梯次利用与再生利用产值预计可超千亿规模。预测2025年,中国需要回收的废旧电池容量将达到96万吨,2025年通过回收动力电池可再生的锂、钴、镍、锰资源量分别约占相应需求量的27.7%、55.5%、28.7%、47.9%。成为动力电源原材料供应核心组成部分。可以预见,动力电池回收行业风口已至,提前加大该领域布局,有利于抢占市场先机。随着全球电动化转型提速,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将成为众多企业激烈角逐的另一大战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痛点”面对千亿规模市场“蛋糕”,入局者已经纷至沓来。不容忽视的是,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在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痛点,其中包括:1、从回收体系看,动力电池回收渠道依旧不规范、不成熟;2、精细化拆解方面,电池规格型号不一致、拆解设备自动化程度低;3、检测及梯次利用方面,缺乏电池快速无损检测技术、梯次产品无法标准化 ,生产效率低下;4、资源回收方面,现有工业金属回收率低、纯度不高、工艺流程长、运行成本高;5、安环管控方面,回收、利用过程中存在安全、环境隐患。分析认为,除了政策层面持续完善动力电池回收的规范之外,对于涉足电池回收的企业而言,具备产业链合作资源,持续智能化、精细化拆解技术创新,多场景梯次利用产品开发能力,全方位环保规范管理能力,创新商业模式等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动力电池市场的持续火热也吸引了众多无资质的小企业入局。和正规公司相比,无资质企业的流动性强,不易被监管部门检查,回收标准更低也加剧了回收电池囤货居奇的现象。少量正规军和大量小“玩家”的问题,不断导致电池回收鱼龙混杂,让千亿元“蛋糕”越来越难啃。行业的判断是,随着电池回收行业逐渐规范、要求日渐严格,不合规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叠加退役电池规模不断增大,市场供需关系必定重组,市场洗牌也会进一步加剧。

作者: 沈阳蓄电池研究所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锂电
description
动力电池企业争相入股 锂电铜箔赛道竞争升级

动力电池产能加速迈入TWh时代释放庞大市场需求,驱动众多锂电产业链企业冲刺IPO募资扩产。9月30日, 锂电铜箔企业九江德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福科技)创业板首发过会。本次IPO,德福科技拟募资12亿元,用于2.8万吨/年高档电解铜箔建设项目、高性能电解铜箔研发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作为国内老牌铜箔企业,德福科技从2020年起将业务重心向锂电铜箔转移,锂电铜箔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27.7%提升至2021年的57.36%,锂电铜箔出货量进入行业TOP5阵营,成为目前锂电铜箔市场的主力供应商之一。同时,德福科技在2021年还引入了LG化学、赣锋锂业、万向一二三、盛屯矿业等锂电产业链企业的战略投资;宁德时代也通过旗下晨道资本间接入股了德福科技。此次IPO募资将为德福科技在产能扩充、产品研发和供应链布局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德福科技之外,其它铜箔企业也在加快产能扩充步伐,并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引入动力电池企业的战略投资。今年2月,江西铜业(600362)发布公告称,为做大做强铜箔业务,启动分拆控股子公司江铜耶兹铜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铜铜箔)至创业版上市。与此同时,江铜铜箔还获得了多家动力电池企业的战略投资。其中孚能科技通过全资子公司天津孚兹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出资6207万元入股江铜铜箔成为其第四大股东,持股3.54%;蜂巢能源出资3724万元入股成为其第7大股东,持股2.12%。9月26日,深交所受理江铜铜箔创业板IPO。本次IPO,江铜铜箔计划募资20亿元,分别投入到江铜铜箔四期2万吨/年电解铜箔改扩建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9月25日,铜陵市华创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创新材)年产10万吨超薄锂电铜箔项目签约落户四川遂宁高新区,项目总投资约90亿元。7月,华创新材年产10万吨电解铜箔项目还签约落户内蒙古鄂尔多斯,项目总投资约90亿元;1月,华创新材年产10万吨超薄锂电铜箔项目签约落户南昌,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该项目已于3月开工。近期,华创新材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本轮融资获得了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问鼎投资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控股)、深圳市亿纬控股投资有限公司(亿纬锂能控股)、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国轩高科控股)、深圳市前海弘盛技术有限公司(欣旺达控股)、珠海冠明投资有限公司(珠海冠宇控股)等电池厂商的参投。华创新材此轮融资完成后,亿纬锂能间接持股2.5201%;宁德时代间接持股2.2051%;国轩高科间接持股0.63%;欣旺达间接持股0.63%;珠海冠宇间接持股0.63%,华友控股持有华创新材股权69.5167%。此外,国轩高科此前入股了铜冠铜箔、比亚迪则入股了铜博科技。上述锂电铜箔企业冲刺IPO扩充背后是,动力电池市场出货持续增长对锂电铜箔产生强劲需求,锂电铜箔企业订单持续增长但有效供货产能不足,加快产能扩充成为锂电铜箔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国轩高科、欣旺达等动力电池企业争相入股投资锂电铜箔企业,也表明电池企业保障锂电铜箔供应稳定和维稳价格的需求急迫,通过参股、合资建厂等方式布局锂电铜箔,将成为电池企业维稳自身供应链,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动力电池产能加速扩充和市场竞争加剧,预计后期还将有其它电池企业加强在锂电铜箔供应方面的布局,导致锂电铜箔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目前国内电解铜箔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整体偏低。随着上下游企业相继布局铜箔行业,加上众多铜箔企业上市扩产,或将对未来锂电铜箔整体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 沈阳蓄电池研究所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锂电
description
动力电池产业链“西进” “双轮联动”才能赢在未来

近年来,国内外动力电池产业链公司纷纷“西进”,入川投资项目。正如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判断的那样:动力电池产业链的趋势是向西部转移,特别是向四川转移。7月30日,全球动力电池“霸主”宁德时代宣布与四川省成都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宁德时代将在成都设立西南运营总部和成都研究院,构建西南研发运营总部。而此前,宁德时代已宣布在四川省宜宾市投资640亿元,建设全球最大单体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除宁德时代外,近两年,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几个排在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前十的企业,纷纷在四川落地建厂,初略估算,投资规模已有数千亿元。此外天赐材料、贝特瑞、杉杉股份、富临精工等一批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也在用真金白银在四川投资。而在不久前闭幕的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四川宜宾签约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配套项目48个,涵盖正极材料项目、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铜(铝)箔、结构件、电池回收利用等领域,签约总金额962亿元。签约企业中,不乏中材锂膜、远东控股、大族激光、贝特瑞等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产值超1500亿元,税收近100亿元。稳住经济大盘是当前全国各地的重头戏。此时来看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的“西进”,应当视为一股现象级产业投资浪潮。那么,这些企业究竟看中了四川哪方面优势?接下来,当地需要怎么做,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务并争取引入更多企业?“雁阵”新格局与四川优势动力电池产业链近些年“西进”,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产业转移的“雁阵模式”。纵观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历程,我国华东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动力电池产业起步早,凭借人才密集、地理位置、制造业基础发达等优势,已形成一定产业集群和“头雁效应”,无论是产业配套还是应用市场都相对成熟。从区域布局看,华东地区目前是动力电池产能的集中区,截至去年底已投产产能超300GWh,占比超60%。而相比之下,以川渝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动力电池产业起步较晚,整体处于追赶态势。这股“西进”浪潮也较为充分印证了,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凭借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加上产业转移和政策支持力度的持续增大,对动力电池及产业链配套企业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并超过华中地区。由此,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形成了华东、西南、华中三大集中区域格局。“雁阵”新格局的形成,源于四川的综合优势。首先是四川矿石锂资源丰富,占全球6.1%、全国57%,为其形成规模化的动力电池产能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西南地区的动力电池产能已位居我国第二位,占比为12%;华中、西北、华南、华北地区依次位居其后;而在东北地区,今年2月才正式开工建设首个动力电池工厂。在吸引企业落户的诸多因素中,区位和交通优势也是一大加分项。以四川宜宾为例,这个颇具潜力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2018年成为全国50个铁路枢纽之一,是川滇黔渝四省市唯一入围的地级市。2021年11月,宜宾市提出在铁路建设方面要建成“覆盖市域、连接成渝贵昆、通达全国”的高铁客运枢纽,建成成自宜高铁、渝昆高铁宜宾至重庆段,实现既有和在建铁路路网规模突破800公里。这意味着,在这里生产的动力电池及配件,将有条件辐射整个西南市场。而在中欧班列的持续开行下,这里更有机会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沿阵地。例如,如果在欧洲设立动力电池工厂的成本较高,企业可选择来此建厂生产,然后通过中欧班列,只用13天到15天就能将产品运到德国,这在过去走海运需要50天。另一项优势,在于丰富的水电资源。在动力电池生产成本中,占比较高的是电力。四川地处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交汇处,西高东低的特点很明显,因此四川各条河流上有很多小水电站,是全国水力发电量最多的省份,高达3349.1亿度。全国排名前十的水电站,四川占了7个。这样一来,不仅为企业节省成本,更有助于节能减排“绿电生产”。例如,四川时代之所以成为动力电池零碳工厂,就离不开当地丰富的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助力。数据显示,四川宜宾每年超过300亿度的发电量中,约73.5%是水电,而宁德时代在宜宾的工厂有80%以上的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水电,每年可减少约40万吨碳排放。在发挥上述优势同时,当地积极打造规模庞大的生产制造基地,探索前沿技术、参与国家标准认定、吸引人才落地,构筑了产业生态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四川已培育引进了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华鼎国联、天齐锂业、巴莫科技等一批行业领先企业,聚集锂矿采选、基础锂盐、电池材料、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100户,具备锂矿开采能力近150万吨,基础锂盐产能24万吨,正负极材料产能125万吨,动力电池产能100GWh,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41万辆,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链主”新生态与产业未来作为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重点区域之一,四川动力电池产业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展望前路,四川动力电池产业潜力巨大,正蓄势形成动力电池产业聚集的新高地。预计到2025年,四川将形成锂矿开采能力500万吨,基础锂盐产能60万吨,正负极材料产能250万吨,动力电池产能350GWh,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80万辆,实现产业高速高倍增长,成为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实现上述目标,迈向更为高质量而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轨道,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双轮联动”。尤其需要围绕动力电池产业链做好各项服务,聚焦产业协同,精准破解产业链协同发展难题,持续释放不同利益主体互补潜力,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首先要充分调动“链主”企业积极性,利用其自身市场份额、产业发展和项目资源等优势,牵引和推动上下游关联企业扩大投资。“链主”在整个供应链中占据优势地位,对供应链中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应用,具有较强直接或间接影响力,不仅是整条供应链价值实现最相关的企业,而且肩负着提升整个供应链绩效的重任。其次要通过招商引资奖励、支持“链主”与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等方式,提升“链主”的生态主导力。相关部门不能替代“链主”直接配置市场资源,“链主”也不可挟链自重而忽视产业生态的融通共生。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为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生态保驾护航;瞄准企业从落地到生产经营中的难点、堵点,以有力的举措、贴心的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助力产业落地开花。再就是坚持差异化原则,加强产业统筹协调,实施更多实招硬招。不仅锻长板,也需补短板,将关联度高、协同性强的各类企业及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纳入产业链,充分运用好企业、资本、科研机构、领军人才、服务资源构建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升级,鼓励“链主”企业主动参与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启动投资规模较大、投入产出比高的引擎性项目,形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模式。在此过程中,人才支撑是重中之重。四川在继续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应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针对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需求,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升人才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促进产教融合进入良性循环。要强化市场主体地位,重点破解人才培养瓶颈,使产教融合真正渗透到人才发展的全周期,努力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之需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下一步还要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化升级,培育和引进更多企业。以四川宜宾为例,该市在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基础上,目前正加快发展“一蓝一绿”产业。其中,“蓝”是数字经济新蓝海,即围绕超高清视频、汽车电子、虚拟现实等细分领域,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向数字经济领域延伸发展,实现由低端密集型向中高端附加型升级演变,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绿”是绿色新能源产业,即依托动力电池核心产业及向家坝电站绿电资源,推进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向上游光伏等清洁能源生产存储和下游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等新能源应用终端多元化发展。这样的区域探索与实践,有望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看好四川发展潜力的欧阳明高院士,在宜宾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在他看来,这里不仅将成为全球动力电池生产制造中心,也会是动力电池研发、人才聚集的高地。他相信新兴产业会带动四川经济转型,动力电池和新能源产业将超越白酒成为宜宾第一大产业。笔者也乐见其团队攻克动力电池当前瓶颈,从技术和材料等层面研发出全新的电池。这片热土,正在创造未来。(作者系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

作者: 朱克力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description
新能源车拉动需求 动力电池企业上半年营收翻番

8月,国内乘用车消费逐步恢复至正常状态,根据中汽协最新消息,当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5.7万辆和212.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3.7%和36.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1万辆和66.6万辆,产销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倍,创历史新高。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上升,上游动力电池等产业链相关企业也从中获益匪浅,装机量位居全球首位的宁德时代2022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56.3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2.17%;欣旺达2022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8.49%。“锂电池隔离膜”制造商恩捷股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9.6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2.32%。此外,锂矿企业如天齐锂业、融捷股份、西藏矿业、赣锋锂业等营收增长同样明显。在磷酸铁锂等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上涨的市场环境下,动力电池企业正通过收购、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对上游锂矿资源开展争夺。新电池产品绑定车型根据生意社最新消息,9月12日,磷酸铁锂基准价约为每吨15.2万元。今年以来,磷酸铁锂均价由每吨10.3万元波动上涨,最高均价近每吨17万元。受到上游锂矿资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动力电池企业产品价格、净利润、毛利率等均有所调整。宁德时代在最新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中谈及三季度毛利率时表示,公司与客户友好协商的动力电池价格调整机制二季度以来逐步落地,随着动力电池系统价格调整到位、产能利用率提升及降本措施推进落地,公司动力电池毛利率较上半年略有改善。储能产品与动力电池商业模式不同,价格传导机制较慢,导致上半年毛利率较低,随着新项目价格调整逐步到位,储能产品毛利率较上半年也将有所改善。而欣旺达2022年上半年营收增长,扣非后净利较上年同期增长11%,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39.72%。此前2021年业绩说明会上,欣旺达方面曾表示,根据不同的客户、项目以及产品结构的情况,已对售价做出相应调整,上涨幅度参考行业龙头公司的水平。除了调整价格的策略,动力电池企业正加速推出新电池产品搭载于实车。最新消息显示,宁德时代第三代CTP麒麟电池将在今年底实现量产出货,而不是此前宣布的2023年。首批量产电池将于明年第一季度装载于吉利汽车旗下的纯电豪华MPV极氪009系列上市。除了极氪汽车,麒麟电池方面此前宣布,首批量产电池也将搭载赛力斯集团的AITO问界系列新车型。赛力斯汽车董事会秘书申薇在2022年半年报业绩会中提到,宁德时代为赛力斯汽车重要的产业股东,双方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技术合作。日前,问界M5 EV已正式发布,这也是问界汽车第三款量产产品。相较之下,宁德时代入股的阿维塔汽车最新产品阿维塔11则并未选用麒麟电池。对此,阿维塔公司方面曾向媒体记者表示:“阿维塔11没有选用麒麟电池,主要是因为双方生产节奏方面的差异。麒麟电池目前还未实现量产,而阿维塔11很早前就确定要在今年底之前交付。目前,阿维塔11采用的宁德时代CTP2.0电池包是宁德时代已量产的最好的电池技术。”除麒麟电池外,日前,宁德时代与宝马集团达成圆柱电池供应框架协议。从2025年开始,宁德时代将为宝马集团“新世代”车型架构的纯电车型供应圆柱电池。按照协议,宁德时代将为宝马集团供应标准直径为46毫米的新型圆柱电池。宁德时代方面表示,这些产品将在位于中国和欧洲的两座电池工厂生产,每座工厂供应宝马的年产能为20GWh。据悉,新型圆柱电芯可使续航提升多达30%,能量密度将提升超过20%。此外,在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还透露,宁德时代计划在2023年推出新一代电池电芯——凝聚态电池。据介绍,凝聚态电池拥有安全性高、可靠性高、循环寿命好等特点,而凝聚态电池的重要材料则是石墨烯。进军上游锂矿资源不断被透露的新电池产品正等待上市,宁德时代对原材料的需求也随之加大。近期,宁德时代对国内的锂矿资源频频出手。9月上旬,《江苏龙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购买股权暨对外投资的公告》显示,龙蟠科技、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宜春时代新能源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春时代”)、唐山鑫丰锂业将共同投资年产3万吨碳酸锂项目。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5亿元,实缴出资完成之后,龙蟠科技在合资公司内的占股比例为61%,宜春时代占股29%,鑫丰锂业占股10%。此前2021年,宁德时代已向龙蟠科技旗下企业山东锂源预付3.5亿元货款,包销山东锂源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项目自落成之日起至明年底的全部产能。同年底,宁德时代通过旗下福建时代闽东新能源、宁波问鼎投资等公司,对龙蟠科技子公司常州锂源持股12.7%。目前,宜春时代拥有的含锂瓷土矿已取得了采矿权,将按步骤推进后续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宜春时代以8.65亿元报价竞得江西省宜丰县圳口里-奉新县枧下窝矿区陶瓷土(含锂)探矿权。据悉,自去年以来,宁德时代在江西已开展了锂电上游资源和相关产业链的布局,通过控股或参股的方式设立不同主体,分别在采矿、选矿及碳酸锂冶炼环节开展业务。目前,宁德时代在江西锂资源开发进度因采矿、选矿等环节有所影响,但已先后取得探矿权、采矿权,业务进展顺利,且有多家碳酸锂冶炼产能合作方。除自采矿外,有部分合作矿及权益矿,已经开始供应。在进击上游锂矿的道路上,宁德时代也有所取舍。近期,宁德时代方面宣布,因项目筹建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已与永兴材料友好协商终止此前的合作协议。今年1月26日,永兴材料与宁德时代签署《合资经营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碳酸锂项目及在公司碳酸锂产品方面开展合作。此次合作终止后,宁德时代将回购永兴材料全资子公司江西永兴新能源持有的30%合资公司股权(对应认缴注册资本出资额3亿元人民币,以下简称“标的股权”)。宁德时代按江西永兴新能源实缴出资额(即780万元人民币)加上3.5%的年化利率(单利)计算标的股权的转让价格,经计算股权转让对价为人民币787.03万元。另在扩产方面,日前厦门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一期)已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30亿元,主要建设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生产线。此前,厦门时代新型锂离子电池项目(一期)已开工。至此,宁德时代将在厦门推动形成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式发展。《厦门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指出,厦门市将大力布局关键产业链及其核心环节,将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视为新兴主导产业,力争到2025年,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总规模达1400亿元。

作者: 沈阳蓄电池研究所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经营报车视界
description
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热,动力电池亟待实现“绿色回收”

汽车电动化已成为大趋势。然而,持续高速增长的巨量电池需求,推动了上游资源价格的暴涨,尤其是镍、钴、锂等金属,近年来价格上涨甚至超过10倍。建立一个成熟的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对于从根本上缓解当前和未来供应链问题、推动中国从新能源汽车大国走向新能源汽车强国,有着重要且积极的意义。燃油车时代,中国输在了起跑线。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企业技术上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产能上更是遥遥领先,借助循环再利用补上资源短板后,产业链的优势必将更为稳固。【上篇】千亿市场:动力电池回收高峰期到来李少鹏 覃秘 陈啸雨“今年上半年,我们动力再生公司做了9000多吨(电池),超过了去年一年的量。现在仓库里堆满了报废电池,正在扩产。”8月2日,格林美(武汉)城市矿产循环产业园副总经理、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宇平介绍。就在此前一天,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召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工作座谈会时,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和行业急需标准,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支持柔性拆解、高效再生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实施行业规范管理,提高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水平。总体上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跑到了全球前列,循环再利用可以补上资源短缺的短板。“眼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相当火爆,大量资金涌入,大家都期望能在千亿级的市场分一杯羹。此时要尤为冷静,脚踏实地,真正实现从绿色能源到绿色回收。”张宇平说。动力电池回收迎来高峰期为什么在这两年,建立动力电池回收系统突然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因为新能源车“井喷”了。2015年至2020年,我国全年动力电池装机量从16GWh增长至63.6GWh,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到了2021年,我国全年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154.5GWh,占全球总装机量的52%。中汽协最新统计数据则显示,2022年1至7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134.3GWh,同比增长高达110.6%。新能源汽车猛踩油门,让动力电池回收的问题愈发急迫。考虑到动力电池的平均4~6年的有效寿命以及5~8年的使用年限,结合2014年开始的电动车快速普及,2021年底,我国迎来了第一批电池退役高峰。事实上,在新能源车高速发展的同时,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并没有闲着,而是在积极完善自身体系。2017年2月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提到,鼓励电池生产企业与综合利用企业合作,在保证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按照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原则,对废旧动力蓄电池开展多层次、多用途的合理利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工信部节能司副司长尤勇表示,当前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市场作用驱动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商业模式正在不断创新,产业链分工也更加细化。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在31个省区市326个地市级行政区建立了1万多个回收服务网点。据国家动力电池溯源平台数据分析,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再生利用企业已资源化回收处置6.4万吨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已处置7016吨废旧动力电池,并以此生产了780MWh的梯次产品。急速增长的新能源车市场,带来动力电池批量退役的巨大压力。基于动力电池产销量和生命周期,相关部门预计,到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到108万吨。若不能得到恰当处置,如此巨量的退役电池既是对资源的浪费,也对环境危害甚大。如何把现有技术优势、回收体系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效益优势,成为行业上下普遍关心的问题。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认为,需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严控资源开采,加快电池回收的体系建设,突破核心技术,加强协调合作促进动力电池产业健康发展。产业链已基本打通“邦普循环镍钴锰的回收率已经达到了99.3%,锂的回收率达到了90%以上。”7月下旬在四川宜宾举行的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矿产资源并不是产业发展的瓶颈,电池里面绝大部分材料都可以循环利用。邦普循环是宁德时代控股子公司,也是国内领先的废旧电池循环利用企业。与大众通常的认知不同,在专业人士看来,资源再生只是电池报废后的最后一步,在此之前,要尽可能地进行梯次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具体来说,是指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必要的检验检测、分类、拆分、电池修复或重组为梯次产品,使其可应用至其他领域的过程。难度是显而易见的。退役电池究竟还能不能用、怎么用?这需要识别判断。相比于新电池,退役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之间差异较大,在梯次利用前需要对电池状态的价值进行判断,并评估其剩余寿命和安全性。一些示范项目的成功运营,增加了梯次利用从业者的信心。去年7月,南京地区100台顺丰电动三轮车参与了顺丰集团与华友钴业合作开展的铅酸电池换锂电池测试项目。测试结果显示,梯次利用锂电池相较普通铅酸电池,重量轻、动力强、续航长、充电速度快,目前已安全行驶50万公里。据华友钴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打造了“城市智慧能源互联网梯次利用”服务模型,积极推进物联网、智慧城市、新能源储能等领域的梯次锂电池应用,包括5G无人物流车、外卖或快递电动车、城市环卫电动车等应用场景,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60多个城市运营。经济价值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源动力。华友钴业总裁助理、华友循环总经理鲍伟介绍,回收行业通过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使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成本降低了20%以上。资本涌入时尤需冷静“行业前景广阔、梯次利用示范效应明显、再生技术已取得突破等,让大家嗅到商机。”有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近两年受锂电上游原材料价格大涨等因素影响,资本大量涌入。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为6609家,2021年新增2.8万家,预计2022年注册量将突破4万家。在回收渠道方面,截至2022年1月,工信部认定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共14899个。早在2018年,工信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一批),华友钴业、格林美、邦普循环、光华科技和赣州豪鹏5家企业入选,被业内称为“白名单”或“正规军”。截至目前,白名单企业已有47家,其中近20家拥有再生资质(部分企业拥有多个资质)。“行业还没完全发展好就开始内卷了,这不是我们应当提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表示,要谨防回而不收、收而不用、收而滥用等问题。据了解,武汉动力再生目前聚集了10多名博士,围绕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和再生等进行技术攻关。张宇平介绍:“以锂为例,如果回收率能提升一个百分点,每吨(废旧电池)的再生价值就可以提升几千元。”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国有先发优势。动力电池产业,中国产能占据全球一半以上,规模优势明显,技术上也处于全球领先。如果能把回收再利用这个环节做好,就可以形成完整的循环产业链闭环,真正实现绿色发展。【下篇】突破资源瓶颈,补齐产业短板覃秘 李少鹏 陈啸雨对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逻辑,企业家们的说法很直白。“为什么要做循环?因为天然矿山不够用嘛!废旧电池通过回收再利用,既解决了环保问题,又得到了宝贵的资源,还能有钱赚,何乐而不为?”格林美董事长许开华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格林美已在武汉、荆门、无锡、天津等地建设了5个动力电池回收与处置基地。还有一种更为宏大的表述,那就是补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短板,进一步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的地位和话语权。以循环大道突破资源瓶颈“做新能源汽车,做动力电池,到底谁在赚钱?”8月15日,第二届新能源电池及关键核心材料的前沿技术与智能制造高峰论坛在成都召开,3周前宜宾论坛的焦点争议再次被抛出。全行业持续热议的背后,是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分配的不均。“动力电池成本已占到汽车(成本)的40%、50%、60%,等于我们给宁德时代打工。”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说。宁德时代也很委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说:“在产业的高速增长中,上游原材料的炒作带来了产业链短期的困扰。碳酸锂、PVDF(聚偏二氟乙烯)、六氟磷酸锂等原材料在一年时间内出现了价格暴涨。”如何解决供需矛盾?循环再利用成为业内共识。“电池不同于石油,绝大部分材料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曾毓群说,预计到2035年,对退役电池材料的循环利用就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市场需求。机构的态度也普遍乐观。长江证券相关研报认为,预计2030年通过回收获得的锂、镍、钴分别占同期需求量的31.4%、26.8%、29.3%。亿欧智库则作出了锂资源战略规划的“三部曲”预测:2030年实现“锂达峰”,2040年实现锂自足,2050年实现锂内循环。即到2040年,我国的锂资源将实现国内开采和使用的自给自足。到2050年,仅依靠锂资源的回收,就可以满足动力电池和储能行业对锂盐的需求,最后形成锂资源自足内循环和零新开采的局面。梯次利用提升全生命周期价值据光大证券报告,当动力电池退役时,其电池容量一般只下降到原性能的80%。在电池性能仍维持在20%~80%时,测评通过的退役动力电池可用于低功率电动车、电网储能、家庭储能等领域,当电池性能低于20%时,再进入报废处理环节。逻辑很容易理解。武汉动力再生董事长张宇平打比方说,一个优秀的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参加不了最顶级的赛事了,但也没有必要就此闲下来,还可以做很多其他的工作。“电池也一样,我们费了那么多功夫,把电池做得那么好,用一次就不要了吗?换个场景,完全可以再用的。”“截至2021年底,公司使用梯次电池的基站已经有约50万个。”中国铁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基站遍布31个省份,总计使用了51万组梯次电池,累计使用量达3GWh,相当于5万辆乘用电动车的废旧电池。近年来,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政策及标准体系,并在京津冀等17个地区及中国铁塔公司开展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成为“减碳”的首要选择。根据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的研究:从全生命周期来看,新能源车每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30g,但若能对废旧的动力电池进行梯次运用、再生应用,其所对应的新能源车每公里碳排放量将分别下降22g、4g,进而显著降低新能源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国家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为我国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提供了大数据支撑。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震坡介绍,该平台已接入车辆超1000万辆,电池包超1400万套,电量超500GWh,基本能够实现全国90%以上的电池信息录入,溯源整体管理可控。“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是电池的再制造,如何把退役的各种各样的电池实行再装配,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挑战。”许开华认为,动力电池要从源头进行绿色设计,回收要有强制的准入门槛和规范,形成高度有序、高度规范、上下游责任分工明确的绿色发展体系。“拆解一两种电池不难,但是几千种电池呢?”张宇平说,拆解是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的一个关键痛点。由于设计思路、材料选择等多方面的不同,动力电池的型号类型非常繁杂,极大地提高了回收企业拆解或利用退役动力电池的难度。一方面,一套拆解或者回收方案很难应用到所有动力电池上;另一方面,只有形成规模效应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此外,众多资金的涌入,推升了废旧电池的市场价格,导致回收利用的经济性欠佳。回收正极金属,一度是电池回收行业中利润丰厚的一个环节,随着相关金属价格的大幅上涨,原材料往往被“抢走”。“前几年,磷酸铁锂电池企业要付费给我们拆解,我们收危废处理费,现在市场上有人出高价买走他们的废旧电池。”江西一家动力电池再生企业的负责人介绍。当前,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仍面临市场机制成熟度不高,各环节涉及企业多、信息不畅通等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建议,要强化产品循环利用效率和设计理念,强化动力电池能源属性,弱化其高价值电动汽车部件属性;追求适合场景和满足需求的续航里程,节能降耗;大力推广换电模式、车电分离,以及高效和长寿命电池。提升国际产业话语权欧盟公布的《新电池法》提案已于2022年2月获得了欧盟环境、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委员会(ENVI)的通过,其中第八条规定:到2030年,钴、铅、锂、镍再生原材料含量占比分别达到12%、85%、4%、4%;到2035年则提升至20%、85%、10%、12%。“在此背景下,中国电池企业需要加大对再生材料的利用,加强相应的供应链建设,不然就会被挡在门外。”亿纬锂能相关负责人称。自2024年起,格林美承诺向亿纬锂能供应每年1万吨以上的回收产出镍产品,合作期限自产品供应开始延续10年。美国也有保障电池供应链安全及环保方面的规定。《美国国家锂电发展蓝图2021-2030》中提到,要实现锂电池报废再利用和关键原材料的规模化回收,在美国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竞争力的锂电池回收价值链。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21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近660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近330万辆,同比增长近两倍,并且以一国之力就超过了2020年全球的总销量。而且,销量前15名中,自主品牌占据了12席。另据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数据,今年上半年,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上,前十大公司中有6家是中国公司,合计市场占有率超过一半。

作者: 李少鹏 覃秘 陈啸雨 来源:半月谈
description
日本发布《蓄电池产业战略》

近日,日本蓄电池产业战略研究公私理事会正式发布《蓄电池产业战略》,提出到2030年建立150吉瓦时/年的国内制造基地,全球生产能力达600吉瓦时/年。该战略提出,电池对于日本实现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至关重要,尤其是电气化、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但日本在与中国、韩国快速抢占市场的竞争中已落下风,为此日本从液态锂电池投资、提升全球竞争力、下一代电池市场三个方面制定7条具体举措。主要要点如下:一、日本蓄电池产业技术现状随着纯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车用蓄电池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凭借技术优势日本最初占据着蓄电池产业市场,但随着中、韩市场份额不断增加,日本已处于落后位置。在蓄电池供应链上,日本电池组件正失去竞争力,原材料、电池制造等对外依赖风险增加。在电池材料竞争力上,日系材料在质量、市场份额方面占优势,中国具有成本优势,且材料质量也后来居上。在原材料供应上,蓄电池原材料储量和产量集中在澳大利亚、刚果等,中游精炼生产集中在中国,石墨材料依赖中国进口。在电池形态上,目前液态锂电池仍是主流,日本在备受关注的新一代全固态锂电池上技术水平一直处于领先。二、日本蓄电池产业战略基本思路到目前为止,日本蓄电池产业主要集中投资全固态电池技术开发,而液态锂电池技术竞争力完全被中国、韩国企业赶超,在全固态锂电池实现应用前,液态锂电池企业存在被淘汰风险。因此,未来日本蓄电池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主要为:(1)加强液态锂电池投资。重新审视以往战略,不再依靠私营部门,政府将大规模投资液态锂电池以支持产业链上游发展,保障国内制造基础。其目标:将《绿色增长战略》中“到2030年国内蓄电池制造能力提高到100吉瓦时/年”的目标提高到150吉瓦时/年。(2)提升全球产业竞争力。以国内确立的技术为基础,维持和强化全球市场的竞争水平,战略性开展海外扩张。其目标:从标准化及国际影响力等角度出发,到2030年全球市场的整体产量达到600吉瓦时/年。(3)占领新一代电池市场。加快技术开发,率先实现全固态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商业应用,稳步占领下一代电池市场。其目标:到2030年左右实现全固态锂电池的正式商业化应用。三、日本蓄电池产业战略主要举措为实现以上目标,日本制定7个方面的行动举措,具体包括:(1)扩大国内基础设施一揽子政策。①建立国内蓄电池材料制造基础,实施投资1000亿日元基础促进政府和民间合作,加强对尖端制造工艺投资力度,推进低成本、高附加值等电池系统一体化探索研究。②蓄电池控制系统升级,在控制系统技术开发和实证应用的同时,建立多用途评估方法以适应市场需求。(2)构建全球联盟和全球标准。①建立全球蓄电池产业联盟,开展材料保障、研究开发、回收利用等方面合作,打造安全可持续的蓄电池全球供应链。②建立全球产业融资体系,发挥先进制造工艺和安全优势,利用国内先进制造企业,实施海外投资培育一批蓄电池企业。③推动制定国际规则,参与甚至主导电池可持续发展国际讨论。④建立全球安全性功能性标准。⑤拓展蓄电池系统海外市场,推广解决方案。⑥电池新用途推广,探索船舶、飞机、农机以及V2H(Vehicle to Home)等领域全球应用前景。(3)确保上游产业安全。国内制造150吉瓦时/年目标每年大约需要10万吨锂、9万吨镍、2万吨钴、15万吨石墨、2万吨锰,全球制造600吉瓦时/年目标每年大约需要38万吨锂、31万吨镍、6万吨钴、60万吨石墨、5万吨锰。因此,一方面要加强资源保障支持力度,将电池金属材料等列为高风险矿种,扩大支持资源保障企业一揽子政策,完善中游冶炼工序。另一方面,加强与澳大利亚、南美、非洲等资源国家合作,确保产业链上游安全。(4)开发下一代电池技术。①强化下一代电池技术开发,通过绿色创新基金等,加快以全固态电池为主的下一代电池和材料(包括材料评估技术)和回收技术的开发,力争在2030年左右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全面商用,确保包括卤代电池、锌负极电池等新型电池的技术优势,并完善全固态电池量产制造体系。②完善相应的性能测试和安全评价体系。③通过人才培养联动,强化关西研究开发平台建设。(5)拓展国内市场。①促进电动汽车普及,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到2035年实现乘用车新车销售全部为电动汽车。②促进固定蓄电池系统普及。③进一步确保固定蓄电池系统安全性,并作为电力基础设施的一部分。(6)加强人力资源保障。提高整个产业人才保障及技能水平,到2030年,力争培养蓄电池产业供应链人才共3万人,其中培养蓄电池制造相关人才2.2万人,包括制造技能人才1.8万人、产品开发和评价人才0.4万人。为此,日本专门成立官产学组成的“关西蓄电池人才培养联盟”,并提出在工科类高校和高专等设立相关专业课程。(7)完善国内蓄电池制造和利用环境。①促进可持续发展,试行碳足迹规则,到2030年前建立国内电池回收利用体系。②利用可再生能源扩大电力供给、降低成本负担,以提高产业竞争力。③修改相关法规,提高大容量电池安全性。④统一软硬件标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作者: 沈阳蓄电池研究所新闻中心 来源:先进能源科技战略情报研究中心